7月就已有了定論的調查結果,何以遲至9月底才最終發布?如果說多少緣於信心不足,那麼試看結論公布之後網民一邊倒的質疑就知道,這種顧慮有相當的道理。
網民的質疑,不能排除部分是對官方結論拒絕信任的情緒化反應,但結論本身存在的瑕疵也不容諱言。首要的一點是,面對這樣一個關乎人倫、法律,為中外輿論所關注的重大事件,經過仿佛也費人力物力不少的深入調查,最後端出來的調查結論卻全然回避了要害問題。當初媒體報道,為了將搶走的嬰幼兒變成合法“棄嬰”,計生辦工作人員偽造或編造了相關文件材料,報道中並列舉了具體的細節和證據,如當事人的父親叫“楊親政”,而訊問筆錄上卻是“楊清正”,村支書汪先蛟也對記者確認,“證明書”的落款是“汪先姣”,“這個簽名、手印都不是我的。我的名字是蛟龍的‘蛟’。”這樣重要的證據,一份嚴謹的調查結果理當有所回應,可是邵陽官方不但不予理睬,還空泛地指稱媒體報道失實,如何能夠服人?
其次,語焉不詳、閃爍其辭是這份調查結果給人留下的另一個印象。一方面邵陽認定“沒搶嬰,沒買賣”,另一方面又稱“有關工作人員工作不實,方法簡單,存在嚴重違規違紀問題”,“邵陽市對周小芳、李子健等12名相關責任人員分別給予開除黨籍、撤銷職務等處分”。怎樣“工作不實”、“方法簡單”,又存在哪些“嚴重違規違紀問題”?除了一頭霧水,公眾從中還能得到什麼有價值的信息?
關於邵陽市隆回縣的“棄嬰”事件,因村民上訪,隆回縣於2006年也曾有過一回調查,對比一下前後兩次的調查,除了此次調查組的等級由縣升格為市之外,從調查組組建模式到最後的調查結論,可以說區別甚微。村民的抗爭也好,媒體的深度介入也好,公眾的群情激憤也罷,看來都不過迎來一個輪回而已。邵陽難道要告訴我們,有些東西天生無法改變?
在邵陽發布調查結果之後,最先報道此案的媒體在官方微博上再次貼出了他們掌握的證據。儘管這些證據早已公布過,而且未能進入調查組的法眼,但我們還是期待湖南有關方面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無法改變自我調查的模式,至少能讓媒體和否定媒體報道的調查組有一個相互質證的過程。這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了我們念茲在茲的政府公信力。(時間:10月1日 來源: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