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14時33分,北京京石客運施工工地被霧霾籠罩。當日,北京發布今年入秋以來首個大霧黃色預警信號。 |
據媒體報道,環保部11月1日對PM2.5微粒測定標準作出規範,但未將PM2.5納入空氣質量標準強制監測指標。相關人士稱,技術已不成問題,但是目前國內PM2.5的污染情況較重,如制定標準,將大範圍超標。
為此,《環球時報》今日還專門發了社論,認為環保部的行為極大的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對此筆者舉雙手雙腳贊成,環保部對現實環境和社會發展程度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甘心充當數據淨化器的行為,已經極大的引發了不滿,並且不滿的人群開始從關心環境的精英人士向普通群眾轉移。然而在PM2.5這個問題上,環保部未見懸崖勒馬、亡羊補牢,倒是作掩耳盜鈴之舉,把矛盾又一次成功激化了。
筆者認為,群眾是有對自身所處環境狀況的知情權的,這是直接關係到個人身體健康的事情。而環保部作為檢測、保護環境的政府職能部門,是有向群眾公布環境實時檢測數據的義務的。然而在今春北京就曾經歷過的三天污染嚴重的大霾天裡,北京的空氣質量播報的居然是好,在上周又連續的霾天中,北京的空氣質量居然只是輕度污染。這讓群眾還如何信服環保部?
與此相對的是,美國大使館出於對中國空氣質量數據的不信任,自行在院中架設了PM2.5的檢測儀器,受到網民的追捧,不時有人在微博上實時更新“美國大使館數據”。而按其數據反映,北京的空氣污染程度已經不是“好”和“輕度污染”的問題了,美國大使館不但使用了“非常糟糕”這樣的字眼,甚至還表示北京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
掩耳盜鈴不可怕,被人聽見才可怕。美國大使館連續公布破300的數據不僅讓群眾感到一絲恐慌,還感到了憤怒:憑什麼環保部公布的數據總是歌舞升平,而我們實際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