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所說,在我國各級地市監測站工作人員都由各地方政府環保系統任命,沒有第三方監測機構,而空氣質量又與地方政府政績掛鈎,這讓外界始終對官方所監測的數據存疑。“這些監測部門必然要對上級負責,這裡面體制有一定問題。對於監測部門來說,最大的擔心來自政府成績單變得不好看。因為地方政府不願意如實披露信息。”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項目主任周嶸表示。
這些年,很多大城市都設定了自己的“藍天目標”或“藍天計劃”,具體指城市空氣質量為二級以上的達標天數。北京在2008年奧運會召開的推動下,曾經每年大幅提高藍天目標。而2011年設定的目標是全年274天,比2010年增加了8天。
據了解,我國對於空氣質量的評價依據來自API(空氣污染指數),只要API值在100以下,當天的空氣質量即可稱為“藍天”。拿北京地區來說,它是從幾個特定監測站所收集數據計算出的平均值。這些監測站的選擇兼顧了不同特點的地區,如交通流量高的地區,以及居民區、商業區和工業區等。
2006年,現居北京的環境顧問安雪峰以“普林斯頓在亞洲”項目成員的身份來到北京,之後開始長期研究中國的空氣污染問題。據他對北京市空氣監測站點的多年跟蹤發現,“2006年,北京市政府關閉了當時兩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監測站,2008年又將監測站搬到六環以外,遠離市中心15到20公里的地方。”這之後,北京的藍天數開始增加,空氣質量報告中的污染濃度也顯著下降。
對於安雪峰所說的2006年北京申奧前後更改監測點一事,記者翻閱1998年與2008年北京市空氣質量監測點的報告時,發現監測點在2006年和2008年確實發生了改變。北京市環保局對於《中國經營報》記者發出的採訪要求,並未給予回覆。
上述情形是在北京環保局一直只監測PM10數據的情況下發生的。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是,如果把PM2.5列入到監控範圍中並實施,各地的空氣質量成績都將大幅下降,同時帶來的環保達標壓力也將大為增加。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張遠航對媒體透露,如果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相關要求,即PM2.5定的每日不超過75微克/立方米,年平均不超過35微克/立方米,70%到80%的城市都會超過這個標準。(時間:12月10日 來源:中國經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