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還陷在“宰客門”的現象危機中。
儘管,面對網友曝出的“受宰”經歷,三亞工商、物價等部門迅速調查,表示“嚴厲查處”,三亞市委書記昨天還就“宰客”現象公開道歉,表示對這一現象“零容忍”。但公眾至今仍“難容忍”的,是有關政府網站先前所稱的“零投訴”,尤其是三亞有關方面“將通過法律途徑追究那些惡意詆毀三亞聲譽的人”的說法,更備受質疑。
公允地說,由於引發導火線的當事人“隱身”,調查結論目前有些撲朔迷離;有關方面和媒體請當事網友“站出來”,也不無誠意。但由排檔宰客引發政府“信任危機”,致使當地形象受損,這一演變著實令人感慨。
有關部門拋出“惡意詆毀”說法,大概與調查取證不順有關。毋庸諱言,現實中尤其是網絡上,民眾表達有時比較率性、夾雜情緒、捕風捉影、誇大其辭,甚至不乏惡意中傷、故意抹黑;法律上也規定受害者可對惡意攻擊、誹謗行為有權起訴,但公眾為何對政府“追究惡意攻擊者”的反應如此激烈?對此,有必要思考:治理者該如何面對公眾的監督?哪怕是“失當”甚至“錯誤”的批評、質疑?
網友曝出“宰客風波”引起一片強烈共鳴,繼而網上掀起了一股大“曬”三亞“挨宰經歷”;而國家旅遊局近日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50個國內主要旅遊城市中,三亞的滿意率倒數第六。這說明,對三亞旅遊形象最大的威脅,並非來自某些個案曝光,而是自身存在問題。因此,既需要對投訴的個案“嚴查到底”、以儆效尤,更需要當地政府反躬自省:為什麼宰客風就刹不住?真正“詆毀”三亞聲譽的,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