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枝花市“自願捐助”式慈善 |
近日,有不少網友發帖稱,四川省攀枝花市公務員、事業單位在編員工、教師和一些企業等,被強制捐出一個月基本工資給一個新成立的基金。權力揮揮手,工資成捐款——這是強制捐款極為形象的描述。慈善事業向來是自願的事情,你願不願意捐?捐多少?公權力是沒有理由來綁架你的愛心的。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強捐卻是隨處可見。
在不少領導眼裡,慈善事業也是一項政績工程,自願捐款不行,那就定計劃、下目標,公務員、事業單位員工、教師等當然成了強捐的首要目標,就像攀枝花市這個“扶貧幫困基金”,目標是籌集五千萬元,捐款數額“原則上不低於一個月的基本工資”也就順理成章了。
強捐盛行,無疑是一種危害甚重的慈善亂象,反過來又會使慈善的公信力滑落一大截。而慈善亂象的製造者,無疑是借助政府權力,達成其“慈善動機”的公權力機構。關於慈善事業,這些公權力機構,首要的緊迫任務是實現捐贈信息的全公開和高度透明,使大家的愛心款不再“只見來時路,不見去時蹤”,使大家對捐款能放心安心,大家信任你們了,不用行政強捐,民眾的愛心也會匯聚到慈善基金。反之,不花大力氣去提升慈善公信力,一味濫用公權力去綁架、褻瀆愛心,只能傷害慈善事業,更使人們從內心開始厭惡和拒絕“慈善”、“愛心”、“公益”,導致惡性循環。
事實上,對於行政強捐,各地都是不倡導的,有的地方還三令五申“不准強捐”。但在政績工程的衝動下,在慈善公信力式微的背景下,這些三令五申往往都成了一紙空文。慈善事業經不起公權力的綁架和折騰,如果權力揮揮手、工資成捐款的現象得不到有效遏制,那麼,慈善事業的公信力將愈加式微,人們抵觸慈善事業的力量,更會使愛心冰凍。須知,當權力綁架了愛心,慈善,也就會成為權力的附庸,而喪失了其本來的含義。(時間:5月15日 來源:法制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