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四川省攀枝花相關方面強調是“自願”,但在人證物證面前,否認有點兒一廂情願。近年來,國人的慈善意識“突飛猛進”。一方面表現在遇事大家基本上都會踴躍捐款;另一方面也表現在開始關注捐款流向,要求公開捐款流向明細,同時也開始抵觸一些強捐。客觀地說,這是一種進步,也是大家慈善意識理性成長的一種標誌。
不過這種成長每次卻要以一種慈善事業的負面新聞作為代價。類似於攀枝花的做法,也是我們的慈善事業在發展當中遇到的比較典型的問題。某些方面的初衷是好的,想盡快在短時間內募集到足夠善款,甚至不惜動用行政強迫命令。但這樣做就給慈善事業蒙上了一層權力化的外衣,失去了慈善事業本應有的善良的、人性的、暖暖的光環。
對這種要以民間成分和自願成分為基礎、行政命令為指導的不是很緊急的慈善募捐,不能濫用權力之利刃。一旦用不好的話,傷人傷己不說,對慈善事業也是傷害。
“強捐式慈善”是一枚權力怪蛋,從一開始,那下蛋的基因就搞錯了,那蛋裡包裹的不是悲天憫人的慈善情懷,而是權力之蠱。(時間:5月15日 來源:長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