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關心房價漲跌,是因為大家都有房或渴望有房。近日西南財經大學和人民銀行共同發布《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中國自有住房擁有率高達89.68%,遠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而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
在房價高企的現實下,“中國自有住房擁有率高達89.68%,遠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在網上激起一片質疑聲。譬如在調查取樣上,報告顯示,城市戶籍受訪者僅為3996個家庭,算起來覆蓋人口不過區區幾萬,以此來計算中國家庭自有住房擁有率,顯然有失精准。可以佐證的是,2010年中金公司發布的數據為,中國家庭戶均擁有住房0.74套,短短一年時間就躍升為1.22套,難保沒有注水的可能。
其實不必太過糾結於數據本身。一來中國自有住房擁有率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大方向是靠譜的,具體是多少則另當別論;二來這個數據本身沒有太多的意義。它能說明中國人更富有,還是居住情況更好?什麼也說明不了。如果一定要從這個數據中找出點意義,那就是促使我們反思: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偏愛自有住房?
房子是稀缺資源,再富有的國家,也不可能人人都擁有自己的住房。因此,實現“居者有其屋”最理想的路徑,就是完善分層住房保障體系,富人自己掏腰包購買商品房,中收入和低收入群體由國家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住上保障性住房。中國自有住房擁有率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其實是說明國家在保障性住房這一塊做得不夠好。一是覆蓋率低,二是由於制度設計、監管等諸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保障房政策遠未發揮其應有的社會效益。這就使得擁有自住房成為相當一部分本該享受保障房而沒有享受到的群體的剛性需求。因為如果沒有自住房,這部分群體就無法在一個城市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