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之前的PM10還是如今的PM2.5,都是對空氣質量的一種檢測標準,也僅僅是關乎空氣質量的環境命題。現實之下的空氣質量是否達標,是否符合人體健康安全標準,不是檢測標準來權衡的。標準擺在那裡,高或者低,空氣質量都是那樣,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這意味著,所謂的不同標準,只不過是想給不明真相的人以心安罷了。但這畢竟是紙包不住火的,與感觀脫節的標準,注定難以令人信服。
說到這,就不得不說外國一些大使館的檢測數據,這些數據,和我們標準不同,卻和我們的感觀一致,為何不能有所保留呢?畢竟,空氣質量只是一個環境命題,的確不該上升到“點鼠標”的高度(4月7日《人民日報》稱一些人輕點鼠標就能危及國家安全)。更何況,不同的標準之下有不同的數據,這可給公眾足夠的參考,到底官方公布的數據,僅僅是標準不同的數據,還是有美化嫌疑的數據。而對這,環保部急於上升到“點鼠標”的高度,的確不利於最大限度地確保公眾知情權。
對每個人來說,面對空氣都是無處可藏的。曾有個煽情的段子,大致意思是所有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們都可“用嘴投票”,但空氣和水卻是無處可藏的,因而,保證水與空氣的安全,顯得更為迫切,也更為嚴峻。那對這樣關係到每一個人的數據與標準,唯有最大的透明度,才能有最大的知情權,亦才能衍生最好的監督權。(時間:6月8日 來源:和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