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管幹部不再配車,處級每月最高車補3100元……全國陸續推進的“公車改革”中,溫州車改因“大刀闊斧”備受關注。高額“車補”是否涉嫌變相福利,上千輛公車拍賣如何不被“賤賣”,民聲褒貶不一。近年來各地公車改革措施不少,但也滋生了“錢也拿、車照坐”的新問題。
三公消費的話題,說了好多年。中央不滿意,群眾意見大,話題中的“問題”也日漸凸顯。在中央的壓力和群眾的呼聲中,一些地方也出台了一些對應制度,如公宴不能吃魚翅、不能喝茅台等。這樣的制度出台,看似“一刀見血”,卻實如隔靴撓癢。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原來三公消費已經是病入膏肓的諱莫如深。不僅形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還養成了一些官員吃喝享樂的陋習,“官場腐敗”的烙印也被深深的釘在了百姓的心裡,極大的影響了幹群關係的和諧發展。
公車改革,作為三公消費中的重要一環,最近也常常出現在公眾的視線裡。似一絲希望;似一絲曙光,明明滅滅中多見陰霾之氣,飽受公眾質疑。但無論如何還是要給一點掌聲的,畢竟一些地方政府開啟了這扇門,讓這一絲希望有機會放飛;讓這一絲曙光有機會照到“屋內”。溫州市一下子賣掉了近千輛汽車,被各界捧為“大刀闊斧”。雖然群眾質疑著高額“車補”是變相福利,上千輛公車資產被“賤賣”。但畢竟三公消費中的“公車”,在溫州已經不複存在了。群眾指責的三公消費之貓膩,溫州市自然也就少了這一筆。
應該說,這是一項痛苦的改革。多年來,公車已經成為官員的一種象徵;或者說一種待遇;或者說一種福利。在公車改革的大方向下,讓官員拿刀給自己動手術,可能會“留有餘地”,但刀口下的陣痛總是有的。就溫州的此次車改而言,好像這種應該存在的“陣痛”被化為烏有了,在高額的車補面前,所謂的“公車”也許就真的無所謂了。公車,始終是公家的,而今白花花的銀子,確是可以堂堂正正裝進自己的腰包了。如此這樣理解,溫州公車改革倒是很類似我國建國初期“打土豪、分田地”。把“公車”打倒,然後分錢。不能不說,這是一次愉快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