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決定發起針對華為、中興的調查。如今一年期滿,再看美國對外公開的報告,仍充滿各種“不確定”。
報告在承認缺乏華為和中興運作明確信息的情況下,直言認為華為和中興“可能”被用於植入來自中國的惡意軟硬件,並“可能”成為入侵美國國家安全系統、接入美國公司非公開網絡的潛在間諜工具,對兩家企業試圖進入美國市場的意圖“持懷疑態度”。
可以說,整份報告,52頁附件,隨處可見“懷疑”、“無法確信”、“可能”、“持懷疑態度”等“不確定”詞語。
而就在整篇“不確定”的理由下,報告卻得出了一個“確定”的結論,即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應阻止涉及華為、中興這兩家公司的併購活動,美國應避免使用這兩家公司的設備。
“不確定”的理由,得出了“確定”的結論,不禁令人發問,在美國方面看來,華為、中興究竟威脅到了誰?
“威脅”:“國家安全”只是借口
“根本不需要實質‘威脅’動作,只要美方認為你有威脅的能力,你就是‘威脅’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經所所長肖煉直言。“國家安全只是美方對外宣稱的借口”。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邢厚媛指出,其背後的真正目的有政治和經濟兩方面。
邢厚媛稱,政治方面,一方面,中美兩國存在意識形態的差異,美國看待中國大型企業經常戴著有色眼鏡,儘管華為、中興是民營企業,其較大的發展規模仍讓美國感到“不安全”;另一方面,目前恰逢美國大選,此時公布報告,打“中國牌”爭取選票也是重要原因。
經濟方面,之前美國對中國製造的“畏懼”還限於勞動密集型產品,而華為、中興的發展讓其看到了中國企業在更高級如通信技術領域發展的競爭力。對於來自技術含量高的產業的競爭,一般的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抑制效果有限,且有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制約,相比之下,以“國家安全”具有美國單方面“一票確認”的特征,能更容易更簡單地把美國不願接受的產業擋在國門之外。
數據顯示,2006年-2011年,華為在美國的營收就增長了26倍。
思索:國際化之路怎麼走?
事實上,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理由阻止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