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布報告做出結論:華為和中興通訊可能威脅美國國家通信安全。此事引發商界、輿論界對華為與美國市場關係的又一輪集中討論與審視。
華為到底在哪些點上觸動了美國的神經?這些觸點對其他的中國公司走向海外有什麼可引以為誡的?
帶有“敏感”信息的出身
在西方人看來:華為的所有制結構不透明、而且不是上市企業;華為的總裁和創始人任正非曾經擔任解放軍的工程師——這樣的背景未免讓人有不安全感。
對此,華為9月中旬在美國國會的證詞中專門進行了一段解釋。聲稱,華為是靠員工持股計劃(ESOP)實現激勵,在約6.5萬名持股員工中,再選出51人作為代表,並從中輪流選出13個人作為董事會成員,而在2010年選出的51人中,僅任正非和王克祥兩人在軍中服過役。
這樣的解釋與陳述是華為在國內都沒有過的,可見華為確實在為美國人“網開一面”,盡可能開放。但這仍然沒有清晰展現華為內部繁複股權狀況。儘管近幾年來,業界時而會傳出華為在接觸投行、咨詢海外上市事宜的消息,但事實上,要將這龐大且動態的員工持股狀況理清,就是上市的一個巨大障礙。
不透明問題始終會成為美國隨時揪著華為不放的一個把手。在這次調查中,情報委員會就一口咬定,“我們不能相信華為和中興未受外國政府影響”。事實上,不受政府影響、與政府沒有關係,是一個很難完全自證的事,很多時候它就是一個被別人利用來打壓公司聲譽的借口。而且,哪國哪家大公司,與政府會完全沒有關係呢?比如貝恩資本,是由現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羅姆尼一手創建,至今尚未完全撇清關係,那是不是中國政府應該據此將貝恩資本完全拒之於中國本土之外呢?(何況它居然投了中國最大的家電零售連鎖公司之一——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