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國家發改委下調汽柴油價格,這是年內第四次下調油價。近幾年來,隨著油價不停起伏,人們越來越希望油價形成機制更加透明、公開。但筆者認為,高油價是中國社會的必然趨勢,改進油價形成機制並不能改變這一現實。
雖然社會對現行定價機制有“漲的多,降的少”的揶揄,但油價下調畢竟既遵循市場規律,也符合民意要求,而且油價形成機制也在向市場化靠攏,連石化企業也對此有迫切的改革訴求。對很多中國石化企業而言,由於原材料來自完全市場化的國外市場,產品卻在國內出售,受制於現行定價機制,使企業經營前後端脫節,無法有效參與競爭,所以也呼籲油價機制改革。可見,油價市場化趨勢是必然的。
對中國社會而言,高油價是另一個必然趨勢。一方面,國際油價近年總體走高;另一方面,中國的能源需求增長很快,且人們對石油的消費多用於提高生活水平,這種需求無法用行政手段進行限制,只能借助市場手段進行引導。加之,中國獲取石油的成本、風險越來越高,必然不會像美國那樣長期在國內保持低油價。
可以預見,在未來的高油價環境下如何兼顧民生與經濟發展,將是我們面臨的重大問題。因此,油價形成機制改革只是一個方面,還需要注意其他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針對資源的溢價收入必須要建立分享補償機制。石油產品漲價後獲得的收入不應由石油企業獨享,必須要對自然環境和社會弱勢群體進行補償。其次是必須要轉變產業結構,淘汰高耗能產業,既能減少能源消耗、緩解油價上漲壓力,也能幫助企業在未來的碳稅壁壘中保持競爭力。再次是必須改變交通工具的結構。中國新增石油消耗中很大一部分用於汽車,而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量依然很低。如果政府能積極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並在停車、路橋費、牌照費等方面都出台優惠待遇,必然能提高新能源汽車的購買量。
成品油定價機制已有很大進步,但面對高油價趨勢和社會高漲的能源消費熱情,僅僅依靠油價市場化的改革是不夠的,未來我們必須要在能源消費方式、能源消費結構等方面全面改進。(時間:11月17日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