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緊缺也正是不少京滬籍人士反對異地高考的主要原因。上海“守滬者聯盟”的發起人老崔此前接受時代周報採訪時表示,如果現階段放開異地高考,那麼,大量欠發達地區的人口會湧入相對發達的城市,這對於城市管理來說是極大的負擔,故而,上海有必要設立一定的異地高考門檻。
這一門檻目前體現於《上海市居住證管理條例》(草案)。其中指出,對於子女可在滬中高考的A證,申請者需提供學歷、職稱證明、一年以上的勞動(聘用)合同或投資開業證明,以及參加社保的證明;C證的要求則是6個月以上的勞動(聘用)合同或營業執照,以及參加社保滿6個月的證明,而第三種T證沒有對學歷、社保及勞動合同作出任何限制。
“過去,上海居住證分為引進人才類、普通就業類和投靠就讀類。現在的A證相當於人才類,而C、T證則是就業類。從以往上海對引進人才類居住證提出的要求可以推知,新的指標體系下,積分較高、獲得A證者一般至少要具備知名大學的學歷,一定的職稱,並且從事某些工作,而普通進城務工人員根本無法躋身。”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傅蔚岡告訴時代周報,“這個方案最大的問題是其中的職業歧視、學歷歧視,歸根結底又可以稱為行政歧視,也就是,當由行政機關決定誰是人才的時候,他們首先將學歷和職業作為重要的標準,並將之與子女的教育掛鈎。”
而其中的弊端又顯而易見。“比如現在的‘三馬’,馬雲和馬化騰以前都是三四流大學的畢業生,顯然要被居住證制度排除在‘引進人才’之外,而馬明哲最初的學歷只有初中,早年曾是一名水電廠工人,彼時的他恐怕也無法取得A證。當我們走向市場經濟,當越來越多的東西開始由市場決定,為何人才的判定依然由政府掌控?”傅蔚岡說。
“我的學歷和職業或許說明我不夠優秀,但我敢說,我的女兒和那些可以獲得A證的人的孩子一樣優秀。”小學學歷的林元祥來滬15年,在浦東開一家洗衣店,沒有社保,沒有戶籍。去年,他將讀初二的女兒送回了安徽老家,好幾個月才能見上一面。12月裡,他幾乎讀遍了有關占海特以及上海居住證制度的所有報道,看到“守滬者”有理有據的反對之詞,這個中年男人自稱會“掩面而泣”,“自覺深深愧對孩子”。
超生“有罪”?
林元祥只代表其中一種立場,京滬兩地的方案出台後,輿論再度陷入分裂。兩周前,呼籲異地高考的占海特被斥“蝗蟲”的新聞見諸報端時,異地高考的支持者與反對者之間的爭論也曾一度“焦灼”。
而時代周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雙方的爭辯往往會牽涉其他議題,而焦點之一便是超生問題。例如,2012年11月22日起,《上海市居住證管理條例》草案公示,截至12月2日期滿時共收到公眾意見891條。時代周報梳理了後100條建議,其中47條認為,對於超生者,應拒辦居住證,或至少應拒辦居住證A證。換言之,47%的建言者反對對超生家庭開放異地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