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法總是有的,只是我們沒有找到而已”
這是金東寒研究員經常對同事,也是對自己說的話,在實際工作中一碰到困難,他堅信“辦法肯定是有的”,然後全力去尋找答案,正是這種做事方式使得他和團隊的同事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金東寒做事很講究方法,善於運用其多學科的融合能力,創新性地解決跨學科的技術難題。如:該發動機由於高度的非線性,控制系統很難用數學模型來描述,專業研發人員經過長期努力,某參數的控制精度始終難以達到控制要求。一時間課題研究陷入困境。他得知後,主動來到試驗室,與相關技術人員一起分析,尋求答案。在得知課題組運用了多種經典和現代控制方法仍未奏效後,他提出應跳出常規思維,不要拘泥於使用一種學科知識去解決問題。在他的啟發和共同參與下,確定了以發動機性能計算為基礎,運用系統辨識方法,結合專家經驗,採用智慧控制策略的技術方案。為確定各檔工況的工質前饋量和提前時間,他與技術人員在試驗現場連續工作三天三夜,反復測試和確定方案,最終滿足了控制要求並優於國外指標,標誌著這項技術的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該新型動力裝置走出實驗室的過程中,他們碰到了安全性、可靠性和工程化等一系列難題。在金東寒的帶領下,在短短的幾年內,先後攻克了發動機關鍵構件高溫合金超細晶化、微動磨損、腐蝕疲勞等可靠性技術難題,使發動機的可靠性達到了當今在役裝備的國際先進水準;解決了某關鍵部件多孔介質高溫燒結、孔隙率均勻控制和高溫密封等難題,採用絲網預處理工藝均勻控制孔隙率以及絲網與殼體整體燒結避免工質側漏;發明了超耐腐蝕氣缸套,成功解決了發動機常發生的穴蝕、腐蝕開裂、壽命短、摩擦耗功大等問題;攻克了發動機特殊焊接、特殊材料加工等工藝難題,解決了影響發動機性能的關鍵問題,形成了完整的發動機製造工藝。
由於對材料、工藝和可靠性有特殊的要求,必須以理論分析與試驗驗證相結合的方法來不斷提高可靠性。因此,他們的試驗任務十分艱巨,按照任務書要求需要做8000小時試驗,而他們為了使發動機更可靠,自我加壓,強化試驗工作,實際上發動機試驗已累計2萬多小時,此外,還進行了整機長時間的耐久考核以及抗衝擊試驗,這在國內艦船發動機研發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