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說是破冰”
南方週末:大家似乎更願意從政治角度看待您的任命,還會聯想到建國初期,黨外人士集中出任中央政府要職的年代,您願意看到這樣的解讀嗎?
萬鋼:解讀是媒體的權利,他們可能更關注我的任命是一個政治舉措,我個人也認為,讓更多的黨外人士擔任中央政府的部長,是國家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我想,今後這樣的舉措還會越來越多。
其實,從改革開放初期到現在,執政黨是很重視黨外知識分子作用的,很多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擔任過政府部門的一些副職,黨外人士參政議政的進程也很長,我出任同濟大學校長,這個位置也是副部級,就是一個例子。
南方週末:但大家還是願意把您的任命當作一個信號,甚至認為是“破冰”之舉,您接任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這層含義?
萬鋼:不能說是破冰。說實在的,接任的時候,我想得更多的是怎樣才能承擔這樣的重任,尤其被稱作“萬部長”的時候,感到責任特別重大。至於五十多年前的那段歷史,我沒有深入研究。好多媒體把我的出任跟五十多年前比較,其實很多情況都不一樣。
建國初期,共產黨內缺少知識分子,於是很多在民主革命中和共產黨結下深厚友誼、經過考驗的民主黨派人士,出任中央人民政府的部長甚至副總理,這很正常。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應該看到中共的變化,共產黨在各條戰線都積累了大量人才,很多人取得了很大成就。和他們相比,特別是在從政經驗上,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
南方週末:您到北京後,要和部裏的黨組書記合作,怎麼看待未來的這種合作?
萬鋼:有些人覺得這樣的合作不太容易,實際上無論在同濟,還是在科技部,我相信,都是一個集體決策和科學民主決策的過程。我們撇開政治、黨派不談,不管位置大小,無論你在引領一個公司或領導一個學校,都不能獨斷專行,對不對?所謂決策民主化,實際上就是一種集體決策。
南方週末:您似乎將政治的話題看得比較淡,這和您的企業經歷、研究者經歷是否有關?
萬鋼:我在國外大公司工作過,那裏面根本就不講黨派。我親自經歷過很多決策,比如說奧迪的董事會會議,我也去聽過,很多重大決策在實施前要經過集體決策和民主決策,最後才由總裁拍板。
在同濟大學,我們的行政團隊和黨委之間,合作很順暢,因為我們都是在想怎樣把學校辦好。比如確定由誰擔任某個學院院長時,我們更多會考慮候選人的能力和學院的需要,而不是先考慮他是不是共產黨員。包括我們黨委的集體決策,也是從這個角度考慮的。只要方向一致,這種決策往往是科學的,對不對?
所以我們不用過多去強調黨內、黨外區別,不要把集體決策過多地和黨派連在一起。更多從民主決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我們的工作會做得更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