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3日電/即將出版的六月號《中國評論》發表題爲“中國:全面創新與和平崛起”的卷首語,全文如下:
前美國財長、哈佛大學校長薩默斯日前指出,我們這個時代最為重要的事件將是中國的崛起。無獨有偶,韓國一家公司最近對澳大利亞、中國、韓國等亞洲12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名中小企業家進行“亞洲商務測定”的調查,就“中國何時趕超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的問題,57%的人表示“中國將在10年內趕超美國”。
在今天世界的任何角落,政治家在談論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前景時,都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一個重要的觀點:中國的崛起。
作為炎黃子孫,在聽到這樣的評論時,心裏充滿自豪、驕傲與激情是可以理解的。誰不希望自己的祖國儕身強國之列?誰不想看到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國度實現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崛起的偉大目標,是近現代以來所有中國人的歷史職責和崇高使命所在。幾代人為之奮鬥犧牲、艱苦卓絕的努力,方造就了今天這樣的大好局面。作為後繼者,我們沒有絲毫的理由鬆弛、安逸和怠慢。
中國的和平崛起,既是一個日漸成型的事實,也是一個正在發生的過程。興奮之餘,我們更需冷靜,更需深刻思考未來中國發展道路上的國際國內環境、條件和根本性因素。而所有這些環境、條件和因素之中,最具根本性的要素是思想創新與科技創新。
“一個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會誕生偉大的思想。一個擁有偉大思想的國家,才能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央視《大國崛起》的這段經典台詞,深刻而透徹地闡明了思想創新的重要性。古往今來,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都是由思想觀念的創新所帶動、所引發的。思想的創新,意味著突破既有觀念,打破陳規陋習,其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體現在要素組合、資源配置以及分配制度等生產制度上的革新,令生產力突飛猛進,進而導致上層建築的變更——構建全新的社會政治制度,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國崛起。
由此觀之,今天的中國離真正崛起還有很大的距離:首先,儘管新中國自誕生以來,其指導思想已經明確;但在如何將之與中國的國情相結合,特別是與中國既有的思想文化傳統相結合,從而整合出能為中國廣大民眾所接受的、適合中國發展的思想文化體系和相應的政治民主制度方面,尚需持久的探索和實踐,尚需在思想觀念和體制上進行全方位的創新。
其次,儘管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GDP保持了較高的增長率,但其中絕大部分屬於外延性增長。雖然中國由此博得“世界工廠”的聲譽,但卻造成資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對環境的災難性破壞。這樣的經濟發展是難以持續的。中國欲真正崛起,必然要在科技創新方面實現重大突破,要有屬於自己的發明、創造和工藝技術;屬於自己的產品、品牌和生產銷售方式。一句話,就是要變“中國製造”為“中國創造”,變大量消耗為可持續發展。促進生產力的革命性發展,實現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重大創新,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新潮流將是中國崛起的一個標誌。
第三,中國的崛起,需要良好的國際環境,這也要求中國的崛起方式必然是和平的。中國一方面要實現和平崛起,一方面要保持與大國地位及維護國家安全相適應的國防力量,這就不免令國際社會產生某些疑慮。要想消除這些顧慮,贏得全球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的支持與合作,中國尚需在“和諧世界”的旗幟下進一步努力。一方面要全面融入國際社會,作為其中負責任的重要一員,承擔自己在全球化體系中的義務和責任,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一方面要加強國際合作,不斷探索“共同繁榮”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新政策。
台灣問題是中國和平崛起的試金石。在台灣問題上,與時俱進地提出新思想與政策創新至關重要。面對台獨的猖狂挑釁,一方面要堅定信心,做好應對惡性突發事件的準備;另一方面,也要相信時間和正義在中國大陸一邊,台獨只是歷史的逆流,是暫時的現象。同時,在對台戰略上做進一步調整,加大促統的力度,加強對臺灣民眾的全方位親和力,以漸進的方式達至“和平統一”。
如此,中國和平崛起有望;如此,中國的崛起,方能“當驚世界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