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何在,各國看法不同
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些和西方幷不友好的國家,希望中國能够在國際舞台上成爲美國西方之外的另外一個選擇,也就是說,希望中國能够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代表發展中國家的聲音。這也就是近來國際社會有關中國責任聲音崛起的主要原因。
很顯然,各方對中國的“責任”要求很不相同,從代表西方世界價值觀的環境保護、企業社會責任、人權和民主到代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反對霸權、公正國際秩序等等,一應俱有。
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二三十年間,中國外交政策話語已經發生了幾次比較大的調整。在鄧小平時代,中國領導層强調的是“韜光養晦”政策,主要是要利用有利的國際形勢,集中發展國內的經濟社會。
鄧小平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調,中國不在國際社會“當頭”和“稱霸”。“韜光養晦”政策具有現實性和可操作性,因爲當時中國的經濟發展剛剛起步,內部的發展對外界構成不了具有實質性的影響。
到江澤民時代,隨著中國加入包括世界貿易組織等主要國際組織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內部發展開始對外界産生影響。同時,國際社會也開始對中國的崛起表現出擔憂,擔心中國的崛起會步其他大國崛起的後塵,對現存國際秩序産生沖擊。
針對這種情况,中國提出了“和平崛起”的概念。這一概念一方面表明中國領導層要以和平方式崛起于世界强國之林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因爲全球化等新因素的出現,中國已經具備了和平崛起的途徑。後因爲國際社會對“崛起”一詞的不同理解,中國又用較爲低調的“和平發展”概念取代之。
應當說,無論是“和平崛起”還是“和平發展”强調的還是中國本身的發展不會對世界既存權力格局産生巨大的沖擊。
本世紀初以來,“和諧世界”已經逐漸成爲中國外交政策話語的主軸。盡管“和諧世界”是“和諧社會”的外部延伸,但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國領導層開始考量中國要在世界上盡什麽樣的責任的問題。
同時,這一概念也是對國際社會對中國責任的不同期望的回應。“和諧世界”即回應西方國家,也回應發展中國家。從世界曆史的角度來看,西方大國在履行所謂的國際責任的時候,往往用沖突的方式來求得問題的解决。
中國的“和諧世界”概念顯然表明中國想尋求一條不同的道理。同時針對發展中國家,“和諧世界”的概念强調的則是通過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來達成社會的和諧,意在造就世界的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