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意識”發展的危險趨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1-27 10:54:27  


當“台灣意識”蛻變為“本土意識”後,它就已經開始變味了。
  中評社訊╱題:“台灣意識”發展的危險趨向 作者:李家泉(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

  台灣自民進黨執政以來,島內關於“台灣意識”的炒作愈演愈烈。尤其是“大選”靠近,新一届“立委”選舉靠近,執政的民進黨拿不出政績,而且是弊案如山,民衆怨聲載道,這就更加需要靠炒作“意識形態”了。最近一個時期來,我看了不少這方面的文章,覺得很多分析都是頗有見地的,很有啓發。但又覺得文章太長,愈看愈感到問題太複雜。於是想先來一個對歷史發展過程的“化複雜爲簡單”,然後結合這個過程,談幾點個人體會和看法。

  “台灣意識”發展的歷史觀

   “台灣意識”本來就是一種鄉土意識或地方意識,就像我們所說的“山東意識”、“安徽意識”、“福建意識”、“廣東意識”一樣,沒有什麽好奇怪的。不過,台灣意識則是在與內地各省不同的一種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逐漸具有一種與中國意識相對立、相排斥以至相衝撞的地方意識,近年似乎又在向“台灣主體意識”和“台灣主權獨立意識”發展。這自然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趨向。

  我這裡所謂歷史觀,是指歷史唯物主義。正是根據這種歷史觀,我把“台灣意識”歸結爲“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主權獨立意識”三個發展階段,這實際上是相互聯繫又相互獨立的三個時期。

  發展的第一階段。台灣地處中國東南一隅的邊陲,在中國長期受侵略、受壓迫、受奴役、外患頻仍的歷史過程中,尤其是日本殖民主義者搶占台灣以後,台灣同胞受苦受害最深最烈,從而産生不同於內地各省的更强烈的地方意識——“台灣意識”,是很自然的。國民黨因內戰自中國大陸敗退至台灣後,不僅談不上爲長期受害受難的台灣同胞療傷止痛,而且爲“反共”和“固權”的需要,却更加强了對台灣同胞的獨裁專制統治,無異是在“傷口上撒鹽”,從而使得台灣同胞的“台灣意識”逐漸由對祖國的“親近感”和“期待感”,而演變爲“失望感”和“疏離感”。後來又在此基礎上,發展爲“分離意識”或“獨立意識”。

  發展的第二階段。從李登輝掌權開始到陳水扁兩期主政,這種“台灣意識”因爲本土出生的人執政,以至後來所謂的“本土政黨”執政,更發展到登峰造極的階段,幷逐漸演變爲排他性的“台灣主體意識”。於是,所謂“本土——非本土”、“本省——外省”、“愛台——賣台”等相互對立和相互排斥的輿論充斥台灣各個領域和媒體。同住台灣島,同是大陸移民,同是一個民族,因爲先來後到的不同,因爲意識形態的不同,因爲藍綠顔色的不同,因爲“在朝”和“在野”的不同,從而大打“口水戰”、“族群戰”和“法律戰”。與此同時,大搞“去蔣化”、“去中華民國化”和“去中國化”。總的都是“去中國化”。連外國媒體都公開報道說:這裡已“暴發台灣式的文革”。

  發展的第三階段。表面上看,台所謂“台灣主權獨立”概念,是民進黨1999年5月在“台灣前途决議文”中就已提出的;但實際上作爲台灣島內壓倒性的輿論,則是在民進黨的第二次主政以後。陳水扁自2006年“元旦文告”和“春節講話”,大講“台灣主體意識”路綫之後,更進一步在“文宣”中將之提升到“台灣主權獨立”的新高度,强調台灣早就是“事實上的主權獨立”國家。在輿論壓力下,連反對派的藍營政黨也不得不“拿香跟著拜”。然而它們這樣做,也很難收到其所預期得到的效果。執政的民進黨,爲了保住所謂本土政權,競圖“以獨遮貪”、“以綠掩貪”、“以黨護貪”,無所不用其極。輿論有所謂“寧垮於台獨,不垮於貪腐”之說。

  “台灣意識”發展的哲學觀

  這裡所謂哲學觀,就是思維(意識)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這是哲學觀上的最根本問題。很顯然,所謂“台灣意識”的産生,以至後來形成的“分離意識”或“台獨意識”,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從台灣這塊土地上孕育和生長出來的。物質第一性,“存在”决定“意識”,“意識”也反作用於“存在”。台灣在海峽兩岸多次、長期處於被分割、被分離、不能統一的歷史條件下,台灣民衆滋生這樣那樣的分離意識,幷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情勢的變化而發展,即由一般的“台灣意識”升至“台灣主體意識”,再升至 “台灣主權獨立意識”,這是很自然的,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

  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意識”仍作爲中國特殊的地方意識的一部分,而與日本的“皇民意識”暗相較勁和對抗而存在的。日本殖民者在台灣統治長達半個世紀,即使是後來大力推行“皇民化”運動,仍遠沒有消滅具有深厚“中國情懷”的台灣人的“台灣意識”。這個時候的“台灣意識”幷未排斥“中國意識”。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