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30日電/自美國胡佛研究院所藏的蔣介石日記開放以來,海外及兩岸三地的學者聞風而至,儼然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史的重鎮之一,學者們在閱讀了這些世所罕見的史料後,更傳出“民國史應該重寫”、“建立新的中國近代史解釋體系”的積極評價。目前,蔣介石日記只開放到1945年抗戰時期,國民黨黨史檔案已開放到1952年,孔祥熙檔案、蔣經國日記目前尚未開放,這些重要史料如果將來全部公開,不知還有多少“驚喜”值得期待。
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表示,中國目前已經成為有實力的大國,這批檔案,彰顯出近代中國領導人物的思想、行為及中國社會的轉變,有助於西方真正地瞭解和認識中國,以及在此基礎上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中國的崛起並在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
據南方週末報道,經過長時間採訪,謹將一些學者根據蔣介石日記所做的最新研究公之於眾,以饗讀者。
借了500條槍
2006年春天,蔣介石日記在胡佛研究院第一次對公眾開放,郭岱君向前來查看日記的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楊天石研究員請教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蔣如何由一個中高層軍官,迅速崛起成為黨、政、軍領袖,這也是她對蔣介石日記能否對此提供解釋的最大興趣點之一。
蔣介石最初追隨孫中山時,僅僅為廣東陳炯明部隊中的一個參謀長,其官階、資歷,均無法與許崇智、陳炯明等人相比,可在短短10年之內,就躍升為國民黨最高領袖與軍事統帥,而且淩駕於國民政府內部的實力派胡漢民、汪精衛等人之上,除了政治手腕的運作,是否還有更為深層的原因?
郭岱君、楊天石對蔣日記及相關史料的研究表明,這與蔣的特殊背景有關。蔣是同盟會中極少數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軍人,無論誰主政,都要仰仗他軍事上的長才。另外,蔣博得孫中山的信任,還有一個特別的原因:孫對蔣有不可言傳的特殊情結,而蔣早已是孫屬意的接班人選。
1912年1月14日,蔣刺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除掉了孫中山最主要的政敵,多年後他在日記中記錄:“余之誅陶,乃出於為革命為本黨之大義,由餘一人自任其責,毫無求功、求知之意。然而總理最後信我與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與總理始終未提及此事也。”
當時,陶成章經常在公開或私下場合批評孫,孫無可奈何。陳英士密令蔣介石刺殺陶成章,陶獲知消息後躲到醫院裏裝病,結果還是被蔣發現後殺掉,從而做了一件孫中山所不能做、更不能言的大事,因此蔣在日後日記中提到:“與總理始終未提及此事,可他定心有所感。”
1922年,陳炯明在廣州發動叛變,炮轟總統府,蔣介石接到孫中山電報後,不顧一切跑到“永豐艦”上相陪,孫說,有介石在,所以我就很放心了。
1924年,孫中山任命蔣為黃埔軍校第一任校長,開始培養嫡系部隊。蔣屢次在演講時稱,“我是靠500條槍起家的”,諸多研究者對此一知半解,甚至一些黃埔學生都不知所以。他在日記中寫道,當時軍校根本沒槍,他想辦法找到一個開兵工廠的朋友,借了500條槍。那時廖仲愷與蔣幾乎每天都在商量如何籌款,有一次實在沒有辦法,就找汪精衛的太太借錢,然後特別言明利息加倍等等。
蔣的特殊性還在於,他不是軍閥,故而具有一般軍閥所沒有的心胸與眼界。在日記裏他經常談論中國形勢,以及與日俄歐美的國際關係等等,與當時軍閥只關注自己地盤與勢力的內鬥相比,更具現代意識。另外,蔣還得到宋子文、孔祥熙的大力協助,尤其穩定了江浙地方財團對南京國民政府的支持,這讓其政治對手汪精衛、馮玉祥、閻錫山等無法與之抗衡。這些因素都是蔣能夠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