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5日電/《大公報》今天刊登社評說,國家商務部昨日發出一份名為《關於加強供港糧食及其製粉出口管制問題的通知》,禁止企業以任何形式將出口香港的糧產品轉口銷往其他地區;與此同時,特區工業貿易署昨日亦約晤全港七十多家主要大米進口商,宣布實施登記制度,今後只有在名冊上的商號才可以自內地進口大米。
這一措施,是在當前全球糧食供應緊張以及價格不穩定的情況下出台的,目的是為了要確保內地大米對港的供應;有關措施,對本港食米市場的長遠合理調整,以及確保民生物價的基本穩定,都有重大意義。
社評指出,此一措施,從全國以至全球的大背景看,首先體現了中央對特區民生以及社會穩定的高度關顧。糧食供應緊張已成當前全球熱點問題之一,就在昨天,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總幹事雅克.烏迪夫公開作出警告,指出除非各國領導人採取重大措施降低糧價,否則,因糧食價格飛漲以及供應緊張而在部分國家觸發的騷亂會越演越烈。近日,一些非洲國家以及印尼、菲律賓、海地等國家都因糧價飛漲而爆發大規模的群眾抗議活動。
而從內地來說,儘管糧食生產和供應基本穩定,但問題也並非不存在,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前日在《人民日報》一篇題為《發展糧食生產,加強市場調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糧油價格基本穩定》的專文中就指出,儘管全國糧食總產量去年達到一萬億斤,國家糧食庫存充裕,但確保糧食供需長期基本平衡的任務仍非常艱巨。
社評表示,在此情況下,國家商務部規定出口香港糧食及製粉嚴禁轉口的新措施,實質上既是對內地糧食出口的加強管規,同時也是對穩定供港的進一步保證。
然而,對本港食米市場來說,新措施如何可以發揮作用,卻有待市場進一步作出調整和適應。
眾所周知,目前本港市民食用的大米,百分之九十自泰國進口,國產米的市場佔有率僅為百分之五,餘為澳洲及美加、日本米等。商務部在作出嚴禁轉口新規定的同時,公布今年輸港大米的配額為五萬噸,但實際上,這配額是遠遠未能用盡的,本港去年國產大米的進口量僅為一萬五千噸。
社評說,國產米在本港市場未能進佔主流地位,當然有其多方面因素,包括口味、包裝、宣傳等,國產絲苗白米顆粒細長,“米身”較硬,上一代市民喜歡其有“咬口”、不會煮“爛飯”,而且“飽肚”感較強,但年輕一代市民的口味逐漸偏向於比較軟滑的泰國米,而且吃飯也不再求飽,吃不飽正好可以再吃漢堡包薯條,如此國產絲苗白米儘管質優價好,在市場上卻給泰國米擠了出去。
但本港大米市場“一面倒”依靠泰國米的局面,目前已開始呈現危機,隨著全球糧食供應緊張以及糧價上漲,輸港泰米的價格今年以來已經上漲了一至兩成,而且漲幅持續,供應商對未來的價位及貨量均不敢作出保證,而按照本港大米進口條例,存米量僅為兩星期。在此情況下,本月初曾出現近年罕見的搶購大米潮,超市的包裝米貨架幾次被搶購一空,不少家庭主婦十包八包的進貨以防“無米之炊”。
社評認為,在此情況下,適當調整本港大米市場進口的結構,力求多元化、避免單一化,實屬應有之義,否則,國際糧食供應及價格持續波動,本港市民就很難逃得過“捱貴米”的日子,對社會民生的穩定絕無好處。
當然,本港大米自由進口,但為穩定市場價格、確保民生,特區政府在必要時應加強監察,協助進口商增加國產米的進口比例,減輕基層市民的負擔。國家商務部昨日公布的新規定,目的在確保供港市場的穩定,本港也應作出配合,禁止供港內地大米及其製粉被用作轉口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