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流量或偏低
根據港府近日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預計大橋於通車初期的二○一六年,每天最多有一萬四千架次汽車使用,人流近七萬萬人次;二○三五年時每日最高車流量為四萬九千二百萬架次,其中三萬八千架次來往香港與內地。大橋屆時每天的使用人次逾二十三萬。文件認為,按目前經濟效益計算,大橋通車二十年內,將為本港帶來約二百三十億元人民幣經濟效益,為內地貢獻一百三十億元,帶給澳門四十億元經濟效益。港府指出,以二十年期計算,大橋在香港方面的內部回報率為百分之八點八,四十年為百分之十二。
港府的數據沒有提供比較,但以東莞虎門大橋目前日均近十一萬架次的車流量相比,港珠澳大橋的車流量顯然偏低,若考慮到九七年建成的虎門大橋當年總投資才三十億元,港珠澳大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則更相形見絀。如以五月一日剛剛通車、和港珠澳大橋規模相當的浙江杭州灣大橋(長三十六公里)相比,杭州灣大橋總投資近一百二十億元,今年五月一日通車以來,首月車流量就達七十四萬八千八百餘輛,平均每天兩萬四千餘輛,若以最低過橋費八十元計算,大橋五月份的過橋費收入就達五千九百九十萬元,一年收入七億一千九百萬,十七年就能收回成本,如果考慮日後車流量的增加和平均每輛車的實際收費高於八十元,則回收年期更短。
港府位置最尷尬
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學者表示,粵港澳三地合作建設港珠澳大橋,位置最尷尬的其實是香港政府。“內地做事向來是政府主導,雖然大橋規模龐大,投資巨大,但廣東省政府已經公開承諾,可以指派國企投資,並敦促銀行發放有關貸款。即使大橋經濟效益不佳,政府也可以通過財政補貼或者其他途經‘投桃報李’,不讓參與的企業和財團受損。澳門政府不但強勢,而且財力雄厚,在大橋投資中的比重最小,相信建橋的問題也不大。最大的風險反而在香港。”
該學者指出,港珠澳大橋是特大基建工程,投資金額巨大,香港已確定以BOT形式招標建橋,只有財雄勢大的大財團才有能力投資。但鑒於回本期特別長,而且風險很高,若港府的財政補貼和分擔風險的承諾不吸引,財團未必願意投資。“香港不是內地,如果財團不同意,港府根本沒有辦法強迫它們投資;但如果政府補貼太過慷慨,納稅人又不同意。香港政府的投融資設計要照顧各方利益,難度很大,如果沒有財團願意投資,最壞的情況便是橋都可能建不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