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流亡政府首都”所在地達蘭薩拉隱藏在深山中。 |
中評社香港11月21日電/初冬時節的達蘭薩拉,寒風蕭瑟,涼意逼人。這個背靠喜馬拉雅山脈,坐落在印度喜馬偕爾邦的西北山區的小鎮,因為此次“全球流亡藏人特別大會”的召開,而瞬間變得熱鬧起來。
在崎嶇、狹窄的街道上,不時有西方國家牌照的車輛駛過,有些車上還架著衛星天線,一看便知是衛星轉播車;身著喇嘛服裝的人群中,多了許多不同膚色,挎著大包小包的人們;當地的賓館、飯店、網吧也一時人滿為患。顯然,這個小鎮非同尋常,這次大會也非同一般。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也特地從印度首都新德裡驅車十多個小時輾轉來到這裡。汽車一駛入達蘭薩拉,就猶如回到了西藏境內:來自國內的辣醬、粉絲、午餐肉,乃至重慶火鍋底料,佔據了街頭小攤的大部分空間,悠揚的“嗡嘛呢唄咪吽”六字佛樂的唱誦聲飄然入耳。在記者下榻的小旅館裡,還可以清晰地收看到國內四川、青海、西藏等地電視臺的節目。
這就是達蘭薩拉,達賴喇嘛的寓所以及所謂的“西藏流亡政府”的所在地——他們極力打造的“小拉薩”。
“流亡藏人”的傷心地
其實,達蘭薩拉分上下兩部分。下達蘭薩拉海拔1250米,基本是當地印度人居住。海拔約1800米的上達蘭薩拉稱為麥克裡奧德.甘吉(Mcleod Ganj),人數只有8000多人,規模只相當一個鄉鎮,為藏人聚居區。“流亡藏人”把麥克裡奧德.甘吉叫作“小拉薩”,顯然懷有濃濃的思鄉情結。
在上達蘭薩拉街頭,記者接觸到的多數“流亡藏人”,話語眼神中難掩思鄉之情。一位名叫澤西的藏人說,他從四川藏區來到達蘭薩拉已有10多年了,但他始終沒有結婚成家,因為“我的心還是在家鄉”。一位畢業於蘭州西北民族學院的藏族青年,1999年來到達蘭薩拉。這名青年說,“爸爸媽媽都在家裡,我出國9年了都不能回去看看他們,只能偶爾打一打電話,真想回去看看他們。”
1959年,約有13000西藏人和達賴喇嘛一起流亡到印度,其後一兩年間,約6萬多西藏人陸陸續續翻越喜馬拉雅山,到達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地,成為“流亡藏人”。1960年,印度總理尼赫魯將達蘭薩拉“租借”給達賴喇嘛,建立了所謂的“西藏流亡政府”。到目前為止,海外“流亡藏人”人數共有約 13萬,其中約10萬居住在印度。
據了解,很多在印度的“流亡藏人”生活並不如意。1959年隨達賴喇嘛流亡到印度的西藏人,因不適應當地氣候等原因,很多不久便得病身亡。而一些得以幸存下來的,則被印度政府徵發到偏遠的山區修路。營養不良和傳染病奪走了很多修路藏人的生命。而他們在印度出生的子女,到幾十年後的如今,身份依然還是難民。
相對而言,生活在達蘭薩拉的藏人生活還有一定保證,得益於達蘭薩拉是國際旅遊區的聲譽,這個小鎮的居民每年都能獲得可觀的收入。在這裡,網吧、酒吧、夜總會、餐館和旅遊紀念品商店等等,一應俱全。一家旅遊紀念品商店的印度穆斯林老板告訴記者:“每天光顧商店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很多來自發達國家的遊客出手大方,因此我也算發了‘西藏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