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8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活化’既要本土化也要多元化”的社評表示,特區政府昨日公布將六幢有文物價值的舊建築分別給予六個團體,作為“活化歷史”及推動創意產業之用。
社評說,“活化歷史”是政府○七年成立“發展局”以來的一項新猷,用意是頗值得欣賞的,將一批舊建築賦予“新生命”,既可達到“守舊”的目的,同時也可以起到“出新”的作用,如昨日公布的首批項目,舊大埔警署變身為一間精品酒店、芳園書屋用作旅遊及教育中心,都很有創意;還有市民都熟悉的油麻地“雷生春”大宅,將成為浸會大學的中醫藥保健中心,就更是“貼題”之作,因為“九巴”雷氏家族早年就是以賣涼茶、中藥起家的。
社評指出,“活化”計劃需要以巨額公帑作出修復,如首批項目的維修費用達到四億九千萬,因此,“活化”項目的審批,必須要很好平衡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和需要,同時更要充分考慮到是否有利於本港社會、經濟、文化的長遠發展。
昨日公布的六個項目,可以說,五個項目都不會引起太大爭議,但其中的北九龍裁判法院,由美國薩凡納藝術及設計學院的香港公司取得,用作在港開辦分校之用,則立時就引來了強烈的反響。同時申請“活化”該建築的香港粵劇界行業公會“八和會館”,對“薩凡納”的獲選表示強烈不滿,“八和”主席汪明荃在記者會上更嚴詞指責特區政府所謂“扶助本土粵劇文化”只是一句空話。
看來,北九龍裁判法院這座百年老樓已經不再擔任審案的角色,但未來還是免不了要再打一場“文化官司”,是“薩凡納”還是“八和”?是西方數碼媒體創作還是傳統戲曲?是“明益”外人還是應該優先照顧“自己人”?爭論都不會是短時間內可以平息得了的。
社評又說,本港粵劇長期以來缺乏表演和排練的場地是不爭的事實,不然,一家北角新光戲院,也用不著政府民政局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和業主周旋了。而對粵劇界來說,活動場地的問題和演出場地同樣重要,沒有一個“中心”,業界人士包括大老倌、學員新秀以及編劇、“棚面”、武行等就很難經常聚集在一起說戲、排練,整個業界的水平難以提高,聯繫也難免散渙。如果未來有一個如“北九”那樣寬敞、漂亮的活動中心,則比眼前在舊式大廈一個單位的“八和”館址實在不知要強多少倍了。
但是,從評審委員會的角度來說,考慮的則可能不僅僅是一個業界眼前的需要,而是如何令本港整體文化事業的架構更趨完整和多樣化,眾所周知,數碼媒體藝術創作已經成為當前影視界以及各種時裝、家具設計的主流,如美國“薩凡納”這樣一家執世界數碼媒體創作牛耳的學院肯斥資逾億元來港設立亞洲第一家分校,則其“吸引力”顯然是無法抗拒的。而此一決定也不僅僅是評審委會主席陳智思等少數人的“口味”問題,而確是本港整體創意產業文化發展所必須,亦必將會受到廣大家長和青少年的歡迎。
社評認為此,對“北九”之歸於“薩凡納”,各方確有從正面角度予以考量的必要,而非中西文化的內外之爭;至於“八和”的要求,未來“西九”應予以切實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