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2月19日電/台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今日投書台灣《聯合報》,批評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日前投書媒體反對兩岸簽署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所依據的是不切實際的論斷。
賴幸媛投書主要內容如下:
日前民進黨蔡英文主席投書報紙,指出政府若與中國大陸簽訂“CECA”,中國勞工將排擠本國勞工就業,造成本土企業關廠歇業。
在野黨把政府研議中的“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與全面性開放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搞混了。兩岸經濟交流正常化的進行,未來不管以哪一種協議的形式出現,台灣都不可能向中國大陸“全面開放”。
不管是FTA、CEPA、CECA,還是政府擬議中的“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簽約主體的身分各有差異,不該一概而論。若與對岸簽署此類協定,政府當然會就產業項目逐一評估,謝謝輿論的提醒,政府本就在執行。台灣製貨物哪些產品會藉“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而獲益,評估的工作繁雜;擬議未來協定的具體內容更是艱鉅,政府將就產業需求,往對我們最有利的方向推進。至於涉及主權的部分,馬英九的就職演說中,其實已表達很清楚了。台灣的生存是兩岸交流的前提,兩岸經貿正常化的過程中,不容許台灣主權有絲毫的損害。
經濟協定,攸關百姓生活,當然不該將其簡化為意識形態的問題。關於此議題,目前意見兩極。把簽“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當成是仙丹,以為就可讓台灣安然置身在全球金融風暴之外,不切實際;視其為催命符,認為簽了後,台灣就“傾中”、“喪失經濟主體性”,更是跳躍與武斷。推動“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以守護台灣為原則,政府必須且正在細緻地分析利弊。
這陣子,石化業龍頭為“CECA”請命,認為將有利於其四兆產值。業者的良言美意,政府傾聽,政府也一定會解決他們的困難。另一方面,我們也注意到四兆中有二點三兆人纖與紡織等下游生產者,中小企業為其主力,例如我一向關心的毛巾業、寢具業等本土傳統產業。未來如何阻擋中國大陸產品的傾銷,以保護其產業、就業及社區,政府責無旁貸。政策規劃,循序漸進,不須在芻議出爐前,就先加以莫須有罪名。
這就是跨疆域經濟協定的困難所在。有些項目,我們要但對方不要,反之亦然。同時,建立獲益產業的回饋機制以及弱勢產業的補償機制,更是關鍵。利害關係產業與勞工的利益平衡問題,政府會仔細拿捏。此政策重擔,令人白髮,所以我上周提出“審慎穩健地發展更優惠的經貿措施”主張,力求在主權與繁榮兩方面“人財兩得”。在野黨強調要有“機會與風險”的評估,我們早就啟動。保護台灣利益,不止於大聲嚷嚷,政府早已著手上路,歡迎大家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