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3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大學生內地就業應端正心態”的社評表示,本港大學畢業生北上就業,是金融海嘯下催生的社會新議題之一,值得各方探討和關注。
社評說,本港青年北上就學或就業,今日說來似乎是一件新鮮事,因為過去二、三十年,本港經濟發展迅速,就業形勢良好,大學生號稱“天之驕子”,基本不愁出路,尤其是近年金融業大事擴張,一些大學財金院系的“尖子”,未畢業便已有“大行”招手,聘書三、四份,年薪百萬,都是優薪高職。相比之下,又怎會有人想到內地就業呢?然而,眼前一場金融海嘯,本港就業市場大幅萎縮,金融業更成“重災區”,裁員之聲不絕如縷,遑論再高薪請新人了。應屆大學生不可避免要嘗到“畢業即失業”的滋味。在此情況下,特區政府千方百計“保就業”,港生在港或往內地就業,可獲得資助。
社評指出,所謂“化危為機”或“危中有機”,上述措施一旦落實,對本港大學畢業生來說,其實不僅不是什麼“危”,而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
內地近年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發展,不少外資紛紛進軍中國市場,港資企業更是“近水樓台”,紛紛回內地設廠,因而創造了一批“外向型”的新型就業職位,一些年輕人得風氣之先,到這些外資或合資企業中任職,幾年下來發展都相當理想,成為專業職系或管理層骨幹,不少且在內地成家立室,買了房子、娶了漂亮老婆。而他們對在內地生活、工作的經驗都是愉快和正面的。
因此,眼前有特區政府協助聯繫和提供工資補助,應屆大學畢業生如選擇到內地就業,條件是比過去更優勝了。內地此次雖然也受到金融海嘯衝擊,不少企業面臨困境,大學生就業同樣“打崩頭”,但在中央已一再出台有力措施支持下,整體經濟局面還是比較樂觀的,如果本港大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己中英語文、國際視野以及頭腦靈活的優勢,在就業市場上與內地大學生相較,還是具有一定競爭力的。
但是,真要與內地人才比較,本港大學生更必須看到自己的“弱項”,包括普通話“麻麻地”以及對國情、歷史的認識不足,在工作責任感和上進心方面也未必如內地大學生般強。
社評又說,因此,港生要到內地就業和發展,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謙虛的態度,內地市場是一個廣闊天地,國家建設發展如日中天,年輕人如能投身到這個大事業中去,只要努力不懈,肯定可以有一番作為,不僅有助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個人才能、抱負也會有機會得到實踐和施展,前景是充滿挑戰性和未可限量的。
社評稱,不過,近日一些團體的調查顯示,部分應屆大學生對前往內地工作的心態似乎不是那麼可取,有人表示只會在本港“找不到工作才會考慮到內地發展,有人關注的只是薪金多寡,要求月薪一萬、政府補貼五千,還只想往上海等大城市。當然,年輕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想法必須實際,即使不談什麼理想和奉獻,毫無工作經驗、開口就是一萬,最少也是對內地就業市場不了解和自我評估過高,想法是不切實際和必須調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