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19日電/香港《大公報》今天發表題為“弱勢要關顧 逆境更自強”的社評說,社會福利署昨日發表最新綜援數字,二月份新申領個案較一月份增加四千五百宗,增幅為百分之一點六;其中,又以失業綜援和低收入綜援的增幅最為明顯,兩者均高於平均數。
社評表示,目前,本港領取綜援的整體數字為二十八萬九千宗,受助人數四十七萬六千三百多人,政府○七至○八財政年度的綜援開支為一百八十億元。
社評指出,自金融海嘯發生以來,本港最新失業率已攀升至百分之五,失業大軍人數達到十七萬,加上開工不足及減薪等因素,作為社會“安全網”的綜援制度不可能不有所反映,求助人數必然大增。而在此困難時期,綜援能夠為一部分失業或低收入人士暫解燃眉之急,有助維繫社會穩定,作用是明顯的。過去曾有人提出所謂“綜援養懶人”之說,只能說是一種憂慮或提醒;事實是本港市民包括大部分新移民,都並非“好食懶做”之輩,只要有工開、有收入就不會心甘情願去領取綜援度日。眼前經濟危機,各個階層自然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和損失,但無論如何,基層市民即平日已胼手胝足、手停口停的低收入一群,所受到的衝擊仍然是最大的。李“超人”、郭氏兄弟的損失是財富蒸發若干億、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下跌了多少位,和一些“冇工開就冇飯開”的基層貧苦家庭的困境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因此,面對當前失業率持續上升,綜援個案不斷增加的情況,特區政府和各界市民都必須要有最充分的心理準備,就是經濟情況不但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復甦,而且更困難的日子還在後頭。有學者日前推斷本港的失業率年底將會去到百分之七,如果評估屬實,則綜援數字“再創新高”絕非奇事。
社評又說,在此嚴峻情勢下,特區政府和中央所一再強調的同舟共濟、逆境自強,的確不能再被視作僅僅是一般的打氣說話,而是眼前港人社會要渡過這一場危機的重要依據。而其中,個人在逆境中的心態和取向,是積極、主動去迎接困難、克服困難,還是消極、被動的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所產生的效果可以是天差地別。同樣是一個綜援家庭,暫時失了業的丈夫可能心情惡劣,但妻子盡量給予諒解,子女更加聽話,幾十元過一天同樣可以是一個溫馨快樂的家庭,做丈夫的也會更努力去再找工作;相反,如果丈夫只知拿打罵子女出氣、妻子一天到晚埋怨丈夫“冇本事”,則發生倫常悲劇也非無可能。
社評稱,同樣,在此場金融危機下,大學生也罕有地成了“畢業即失業”的一群,政府千方百計創造臨時、見習職位,提供特別撥款,每月津貼大學生薪酬二千元,並呼籲僱主也給予不少於二千元的薪金;如此大學生就應善用此一機遇,不計工資多寡,但求取得工作經驗和增加歷練,為日後找得更好的工作“鋪路”,但日前竟有小部分大學生埋怨這是政府在“壓低”他們的工資,指責四千元是“可恥的待遇”,還“耀武揚威”的要上街遊行……。這些個別大學生的心態和取向就是很可悲和很失敗的,逆境中如此不知奮發、不知好歹,經濟環境好了,也不見得會有多大出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