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與劉少奇 |
七千人大會總結了建國以來12年特別是1958年以來4年的成績和經驗教訓,使全黨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達成了共識,但也留下了毛劉之間的分歧,這也是七千人大會引人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
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和劉少奇,一個在根據地、一個在白區摸爬滾打若干年,為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革命理論和經驗,各自做出了重大貢獻,並成為所在領域的代表人物,兩人彼此欣賞,珠連璧合。
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如何搞,無論對毛對劉還是對全黨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雖然蘇聯已經有了一個現成的模式,根據民主革命時期的經驗,他們懂得照搬肯定是不行的,必須結合本國的實際情況來確立自己的建設道路。顯然其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既沒有經驗可談,又不可能照搬他國的經驗,在艱難的實踐與探索中,自然,毛劉之間產生不同意見、產生磨擦也就在所難免,並且是常常發生。
最早是山西農業生產合作社問題,接著是新民主主義秩序的問題,然後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等等,這裡不一一贅述。上述不同意見的產生,因為是在工作順利的情況下出現的,並不牽扯個人的責任,又沒有形成一定的氣候,大家都是為了中國的繁榮富強,說起來也就是意見不一致的問題,談不上什麼恩恩怨怨的,因此並沒有根本影響他們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友誼。1956年,中共八大時毛澤東把劉少奇等推到領導工作第一線;1959年,毛澤東又主動辭去國家主席職務,由劉少奇接任,黨和國家的工作仍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
七千人大會總結“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工作時,情況就不同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不但沒有實現原來的預想,相反還使本來就很脆弱的國民經濟遭受重大挫折,致使全國經濟一片蕭條,尤其令人難於承受的是餓死了很多人!這個問題怎麼看?怎麼總結?如何向全黨乃至全國人民交代?就成了中央領導,尤其是毛劉二人面對的一件大事了。
“大躍進”的首倡者是毛澤東,是他在反“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早些時候,周恩來、陳雲因為提出“反冒進”,曾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劉少奇雖然沒有被毛澤東點名,但也難辭其“咎”,因為他曾主持會議通過了“反冒進”的決策。“大躍進”期間,本來比較冷靜的劉少奇,也被熱烈的氣氛所感染,頭腦跟著熱起來。1958年9月,劉少奇到江蘇常熟視察,面對一個公社黨委書記報出畝產一萬斤的高產,信以為真地問:還能再高嗎?關於人民“公社”的名稱,劉少奇自稱他和周恩來、陸定一、鄧力群四人在一次南行列車上也積極地“吹”過,到了鄭州向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推薦,如此等等,事例很多。無疑,劉少奇在“大躍進”中也起了促進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