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林毅夫世行為官一年記:自己還算“及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18 08:43:05  


 
  《望東方週刊》:那就是說,在你看來,中國還能創造新的經濟奇跡? 

  林毅夫:當然會是奇跡,30年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我想,中國是可以抓住這個機遇的。我們本身進行的是一種漸進式的改革,不是休克療法。這有它的好處,那就是穩定,能調動積極性,讓經濟發展好。 

  但是,漸進式的改革,也就代表著有些改革沒到位,那就要利用機會把那些沒到位的改革往前推進。另外,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金融領域、醫療保險、環保領域,跟發達國家比較起來,總是比較滯後,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推動這方面的發展。 

  對中國來講,這個危機也給我們幫助其他國家發展提供了機會。比如,中國通過發展來解決通貨膨脹的經驗,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消除瓶頸的經驗,對其他國家就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知識也是全球共有的財富。 

  另外,中國儲備豐富、資金相對雄厚。一方面,自己可以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走出去,到國外投資。我們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到國外投資,一方面,幫助了資金短缺的資源豐富國家;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獲得資源。 

  再有,我們人均GDP已達到了3000美元。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內已沒有比較優勢,那就應該轉移到海外去,轉移到比我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這也是一個機遇。對我們的企業來講,這是在創造第二春。 

  我們的產業還要進一步升級。我們有那麼多的外匯儲備,還可以利用當前時機到國外去購買相關技術。我覺得這都是互利雙贏的,也有助於解決當前的危機,創造共同發展的機會。 

  《望東方週刊》:我記得上次專訪的時候,你指出,中國對外投資的重點,最好是技術和資源領域,而不應該是金融領域,現在看法是否有所變化? 

  林毅夫:我還是這個看法,道理很簡單,國外金融業的發展階段跟我們的發展階段不一樣。

  危機已發生變化,現在是“實體經濟危機” 

  《望東方週刊》:雖然IMF不久前公佈的一系列數據相對悲觀,但最近市場樂觀情緒則在上揚,一些人都認為,危機或許已經觸底。對此,你怎麼看? 

  林毅夫:我想,總的來講,目前大家看到的都是金融方面的危機,美國等發達國家採取了大力度的應對措施,應該講,金融領域的崩潰可以避免了,大家的信心有點恢復。 

  美國應對措施的力度是非常大的,它所承諾的投入資金,不管是救市、增資,刺激經濟,總共承諾了12.8萬億美元,約佔到美國GDP的90%,其他發達國家力度也很大。 

  但是,這次危機,已經從金融危機變成了實體經濟的危機。危機爆發前,美國經濟已有6年高速增長,很多投資集中在房地產和製造業,造成產能過大,而現在需求突然下降,這帶來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泡沫破滅,財富減少;二,金融領域的去杠桿化,資金相對減少;第三個,美國消費和儲蓄必須重新平衡,造成消費進一步減少。 

  我覺得現在的問題,主要是產能過剩的問題。 

  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企業投資的機會就少;企業開工狀況、盈利狀況就會不好;盈利狀況不好,就業預期就不好,消費信心就很難真正恢復。這種狀況也會使金融市場無法完全穩定。 

  金融市場的問題主要是有毒資產或不良債務的問題,但是,產能過剩會加大通貨緊縮的壓力,資產的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降,另外,市場需求也會進一步下降,企業盈利狀況進一步下降的話,那不良債務會更多。 

  所以,我覺得,在美國、歐洲政府強有力的干預下,金融市場崩潰是可以避免了,但不是完全穩定,或者說觸底,仍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 

  比如,IMF在去年11月份預計美國金融業需要沖銷的金額大概是1.4萬億美元,但上個月這個數字又擴大為2.7萬億美元,會不會再擴大,很難說。所以我覺得,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個不確定性的原因,就在於實體經濟的問題並沒有解決。 

  危機進入到目前階段,我認為是實體經濟的問題,這也是癥結所在。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金融方面也很難完全穩定,更何況,還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失業問題、貿易保護主義問題、社會穩定問題,等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