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29日電/6月24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上,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作了《關於2008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下稱“審計報告”),引起各方廣泛關注。《中國經濟週刊》記者採訪了有關審計專家,他們對今年審計報告的新變化、新特點等給予了解讀和分析。今年審計報告的三個“首次”,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
審計署首次自我點名
據中國經濟週刊報道,在今年審計報告第二部分“中央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情況”中,有“教育部、審計署等15個部門本級年初預算有103.92億元未細化”的表述,這句話乍看並不起眼,但卻是審計署在歷年審計報告中首次點自家名字。中國審計學會副會長張立民把這一點與審計報告和審計機關近年來的變化聯繫起來,他認為這是一個突破,審計署正在從“審計風暴”的激進中走出來,更加客觀、務實,也並不避諱自身存在的問題。
南京審計學院副院長王會金錶示,審計署首次點自己的名,這是一個很好的姿態,監督者自身也需要監督,審計署是在實事求是。“審計風暴”是前幾年社會上對審計報告的過高期待造成的,但實際上“審計不是整人,審計的人要低調一些”,審計長劉家義的風格是突出預防,“善醫治未病”,審計不一定要把披露作為重點,而是在發現問題後及時溝通、整改。
在研究審計多年的張立民看來,我國的審計工作近年來從過去注重反腐敗和事後追查,已轉向服務於經濟建設決策,審計監督的關口前移到了預防上。劉家義審計長提出的審計“免疫系統”的定位,更加貼近於審計機關的基本職責,避免了“把審計署當監察部”的傾向。今年的審計報告相比過去的變化是對宏觀問題、體制問題的調查多起來,更加關注從政府自身行為和政策上找原因,突出了“懲前毖後”的建設性色彩。
近兩年為什麼不再刮審計風暴了?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的確,由於審計署近兩年不在審計報告中具體披露各部委的具體問題金額,各部委不再強力反駁,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會輿論的關注度。張立民告訴記者,事實上,今年的審計報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宣讀前已經在國務院內部開了個會,組織各部委搞好審計結果和審計建議的整改落實,因此此次審計報告並沒有引起各部委群起爭論。而王會金也對此認為,審計署能在審計報告公佈之前與有關方面溝通,自然是更加注重實效的做法。
不過,審計專家林炳發對此表示,今年審計報告如此溫和,已經沒有當年審計風暴的激烈了,審計署把自己降到監督對象的級別,某種意義上說也不太正常。當然,從今年的審計報告來看,最重要的不是揭露問題、而是執法能不能跟得上。每年的審計中,各部委都暴露出問題,但正因為大家都有問題,最後法不責眾,這樣會否影響審計本應發揮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