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公里飛跨港珠澳 世界最長跨海大橋終動工
聯合早報報道,研究了25年、此前就選址和設計等問題引發爭論、預算總投資超過720億元人民幣(147億新元)的港珠澳大橋昨天終於動工。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粵港澳三地的大型跨海陸路通道,由粵港澳三地政府合作共建。
大橋全長約50公里,海中主體部分逾35公里,建成後將成為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海中主體部分也將建逾6公里長的海底隧道,施工難度世界第一。海中橋隧主體工程採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為每小時一百公里。
據報道,大橋施工工期約六年,今後將成為地標性建築,使用壽命長達120年,並可抗擊裡氏8級地震、16級台風。目前,國內外一般橋梁的設計使用壽命約50至60年,最高不超過100年。
建成後,珠海至香港的車程將由目前的三個半小時縮短至半小時,港澳兩地經由陸路的往來車程也將由現時的三小時縮短至一小時以內;屆時,大珠三角(即珠三角傳統九市加上香港和澳門)的一體化也將因大橋而更完整,而配合今後要興建的深(圳)中(山)通道,它也將帶動較落後的粵西地區的發展。
據報道,深中通道已被列入《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它將用來緩和珠江東西兩岸運力飽和的困境。
不過,廣東省交通運輸廳負責人表示,深中通道目前還不能預計動工日期。
另一方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珠三角的低端、勞動密集型工廠紛紛倒閉,過去的發展模式的缺陷暴露無疑,產業升級轉型的壓力極大;《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也指珠三角產業層次總體偏低、創新能力不足、整體競爭力不強。在這種情況下,港珠澳大橋的建造更加關鍵,建成後的大橋將允許珠三角更有效地借助港澳在創新科技、服務、物流等領域的優勢來提升自己。
曾蔭權在昨天的動工儀式上也說,《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把粵港澳全面合作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大橋的興建為粵港澳的深入合作,提供更穩健的基礎,並將提高大珠三角區域的國際競爭力。
昨天珠澳口岸人工島率先動工,出席在珠海舉行的動工儀式的兩岸三地高層領導也包括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澳門特別行政區長官何厚鏵、澳門特別行政區候任長官崔世安、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廣東省長黃華華等,顯示了各方對這個項目的高度重視。
曾蔭權也說,大橋建成後,三地政府將繼續合作,確保大橋的妥善管理和運作,包括盡量降低收費,以增加大橋的使用量,使大橋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
大橋車流量過低是許多學者和專家所擔心的,據大橋《工可報告》分析,即便按最低收費標準,到2035年,大橋每日的車輛絕對數也無法超越5萬輛,而大橋原本設計車流量在10萬車次以上。
另外,今後將興建的深中通道將進一步奪走港珠澳大橋的車流,可謂雪上加霜。
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退休教授鄭天祥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說,港珠澳大橋要單靠車流量來回本是不可能的,不過,大橋其他方面的經濟效益,如旅遊業的擴大、區域經濟動力的強化,若都算在內,大橋還是值得建的。香港方面就預測,在投入服務的20年內,大橋將能製造450億港元(約81億新元)的經濟效益。
此外,也有專家和學者指出,還貸將成為大橋嚴重的經濟壓力,而粵港澳三地在大橋的博弈中,“本位主義”思想嚴重,未達成深層次的統一;環保專家也認為,大橋的建設將影響周圍海域的生態環境,危及海中的一些生物。
港珠澳大橋最早在25年前由香港合和集團主席胡應湘提出,此後陸續出台設計方案不下十幾種。其中,把港澳、深圳、珠海四地連通的雙“Y”字方案和公路鐵路橋“二合一”的方案曾廣受支持,但最終被舍棄,最後單“Y”字(舍棄深圳)、單公路(舍棄鐵路)方案被選定。
鄭天祥感嘆說,若以雙“Y”連接深圳,建成後大橋的“深圳——珠海”部分,就是國家沿海高速公路的一部分,能吸引大量的過境車輛,大橋收回投資不但有保證,時間也可以更短,更不必“多此一舉”,去建多一條深中通道。他也認為,不采納公路鐵路橋“二合一”的方案是種遺憾,因為“鐵路才是今後大勢所趨,公路上的車輛只會造成更多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