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謝大寧:兩岸熱絡交流背後 隱藏詭異與凶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02 11:15:35  


  中評社台北1月2日電/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謝大寧1日在旺報發表文章說,毫無疑問的,這一年多來的兩岸關係,的確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從某種角度來說,兩岸的頻繁交往乃是全面性的,它廣及了政治、經濟、文化乃至社會所有層面,觸角也伸入了各個不同階層。無論如何,這當然都意味著兩岸來到了一個重大的歷史變局之前。但是如果更細緻些來看,這變局在各個層面也並不是同步的,甚至我們也許應該說,它在不同層面甚至有背道而馳的地方。比如說一年來兩岸經濟關係之密切發展,簡直可以用一洩千里來形容;但是兩岸的政治關係卻又在骨子裡透著許多詭異與凶險。而因為這些關係的不同步,遂使兩岸關係的分析與預測存在著高度的困難。這狀況即使對兩岸這一年來文化關係發展這個單一層面的分析,也是適用的。

  文章說,以我來看兩岸這一年來的文化關係,我覺得可以用三個個別的事件來作代表,一是台灣文史課綱之修訂,二是國共的長沙會談,三則是兩岸的學歷承認與開放陸生。這三個層面某種意義上正可以做為一種縮影,反映著兩岸關係的機會與凶險。怎麼說呢?

  如果我們還是借用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個軸線來分析的話,在文化上兩岸都共同承認的是彼此的同文同種與文化傳統,由於這點雙方並沒有爭執,所以很可以表現出水乳交融的一面。但是這純是就著過去這一軸線而說的。在這一面向上,我們看到了國共在長沙以文化為主軸的會談,其中許多文化表演的節目就很有點這種味道。換言之,兩岸只要跳脫開這幾十年的歷史,其它的歷史記憶幾乎是一致的。就這一面向而言,彼此共同享有著中華民族尚未衰弱前的往日榮光,而台灣的代表也可以自然地把民族感情掛在嘴邊,說些大陸代表會感到溫馨舒適、心花怒放的話。然而若是大陸朋友要因此以為這就表示兩岸的統一已經近在咫尺,那恐怕就是一個不太美麗的錯誤了。這主要是因為對台灣朋友的思維而言,他的歷史記憶是過渡不到現在的語境裡的,傳統與現代對台灣而言,某種程度上早已經斷裂了。

  上述這點事實上也表現在長沙會談中。據一些參加了此一會談的朋友事後轉述說,長沙會談裡一個最奇特的現象,就是台灣代表感興趣的只是文化創意產業,換句話說,台灣在乎於文化的,只是它能轉化為多少錢,至於民族情感云者,只是一種可以用來賺錢的“修辭”而以。這和大陸朋友想要用文化做為一個紐帶,來在政治上繫住台灣,兩者之間便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換個方式說,兩岸各自表述著民族情感、血緣紐帶,但它們一個是“經濟的修辭”,另一個則是“政治的修辭”,這仍是一個雞同鴨講的無法聚焦的對話;表面上有了共同的語言,骨子裡卻是另外一個有些荒謬的場景。

  如果說長沙會談代表的是兩岸文化發展的過去軸線,那馬政府在文史課綱修正上的遲疑瞻顧,就代表著兩岸文化發展的現在軸線。馬政府上台已經一年多了,但是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依然屹立不搖,還是目前歷史教科書的主軸,而且迄今依然沒有修改的意向與可能,這也就是說在國家文化意識形態的塑造工作上,馬政府並無意在兩岸之間“求同存異”。原則上說,同心圓史觀代表的是台灣現在的文化與傳統中國文化,已經斷裂為兩種文化,而非同一個文化的兩個具有連續與發展關係的階段;此一區別當然是有重要意義的。

  因此,我曾在另外的文章中,將同心圓史觀的提出,視為是一個國族建構的過程。而馬政府之所以迄今仍看不出修改此一史觀的跡象,代表的究竟只是因為害怕引起爭議,還是見不及此,或者根本已經認同了這樣的史觀,也許還不能遽下定論,但無論如何,這都已然對敏感的人送出了一個重要訊息,特別是當這個訊息與長沙會談的訊息具有著某種一致性時,我們很難說它不代表著某種走向,重要的是,此一走向將可能為兩岸未來的發展帶來甚麼樣的影響呢?坦白說,我是捏著一把冷汗的!

  至於未來的軸線,我以承認大陸學歷與開放陸生這件事來做代表。原則上說,台灣實在沒有不承認大陸學歷的理由,以前因為政治因素擋著,現在當然只能朝開放的路子走,所以開放乃是遲早的事。開放陸生更該是今天任何高等教育都該做的事,這些都沒有甚麼可以討論的。但是我注意的是整個台灣社會在討論這個議題,特別是討論是否該開放陸生時,所流露的心態。

  簡單說,贊成者大概多從陸生可以填補台灣大專院校因少子化所面臨的缺員壓力立論,反對者則根本就是拒絕和大陸做任何交往。而無論怎麼談,就是幾乎沒有人提到這可以是台灣展現自己文化力量的機會。其實台灣以往每每在談及和大陸的對比時,不都常自豪於自己的社會制度與文化力量,並且自許為這是為台灣開創未來,向大陸進取的本錢嗎?何以我們今天居然不敢藉由陸生的來台學習,而發揮我們改變大陸下一代之文化品質的優勢呢?然則,我們將會由這件事中看到了甚麼?

  以上,我嘗試以三件牽涉到文化的個別而不相關的事,簡單描繪了一個具有相當交集的圖像,那就是在熱絡的交流與開放之中,骨子裡所流露的冷漠與疏離。我覺得這個圖像是有概括性的,因為它和我們從其它比如政治等面向上所看到的圖像,是很一致的。呈顯這樣一個圖像,主要是為了表明這一年來兩岸關係的真實面貌,並提醒大家,我們不能只在交流中看到機會,也要隨時注意那藏在交流背後的疏離感,以及從這疏離感所可能為兩岸帶來的凶險。坦白說,我以為如果我們找不到正確的途徑來化解這種疏離感,如果兩岸不能先尋求共同的文化認同的話,那兩岸的未來恐怕仍會是凶險大於機會的。但願這只是我的杞人憂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