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與當年的高調相比,離開外交部後的王海容,學會了沉默。她與新同事溫和相處,一起討論物價高低,甚至還曾念叨過“什麼時候也發筆小財”,卻一直拒絕談論過去的只言片語(除了孔東梅的那次對談)。
耐人尋味的是,在外交部的網站上,全部有關王海容的信息只有一條個人簡歷,而且並不全面——“漏掉了”其擔任外交部副部長的四個春秋。
大浪淘沙。回頭看那段歷史,張立志用了十個字來評價王海容:特定的時代,特定的人物。
的確,如果試圖從王海容和傅瑩身上找到共通的地方,看上去是相當困難的。除了同為外交部副部長,同為女性身份外,她們是那麼的不同。而這種不同,其實也是中國外交身處不同階段的一種折射,傳承抑或改變,都在其中悄然發生。
吳儀:“鐵娘子”的強勢外交
當王海容在湖南出生的時候,相鄰的省份,湖北武漢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也有一名女孩來到人間。她就是後來官至國務院副總理的吳儀。
與傅瑩和王海容相比,吳儀從來沒有進入外交部工作,但她卻被廣泛認為是中國外交的一名傑出代表。
吳儀最讓很多中國人感到“提氣”的大動作,發生在2005年5月。
當時因小泉參拜靖國神社而跌入谷底的中日關係正岌岌可危,中國民間反日情緒高漲,此時,日本愛知世博會被中日雙方認為是改善關係的機會。在此背景下,時任副總理吳儀在5月17日開始訪日之旅。但5月20日,小泉卻再次高調表示參拜靖國神社是其個人信仰。此外,日本還宣稱把18個日本人戶籍落在釣魚島,這都為吳儀訪問投下了陰影。
非常時刻,必然採取非常手段,外交同樣如此。5月23日中午,吳儀突然中斷訪問行程,取消了原定當天下午與小泉的會面,提前回國。
這一石破天驚之舉,被認為是新世紀中國外交的標誌性事件。
儘管後來披露的信息表明,突然回國並非是吳儀一個人在戰鬥,但這種行事風格,卻頗契合吳儀在國人心中的印象:強硬,雷厲風行,堅持原則。
這或許也是當年吳儀從小小的談判桌名揚中外的關鍵。
故事的脈絡早已為很多人所熟知。1991年中美知識產權談判前,因中方團長突然患病,剛擔任4個月對外經濟貿易部副部長的吳儀替補出戰。面對美方代表咄咄逼人的“與小偷談判”論調,吳儀回應得乾脆而利落:“我們是在和強盜談判,請看你們博物館的展品有多少是從中國搶來的。”
吳儀因此一戰成名。此後,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外交越來越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身為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副部長、部長、黨組書記長達7年之久的吳儀,就有了更加廣闊的舞台。後來到國務委員和國務院副總理任上,吳儀在中外交往中的縱橫捭闔更是成為中國外交的一道獨特風景。
她曾數次與美國同行交手,也曾率團到世界各個角落訪問、採購、談判,其間的風雲變遷,早已在國際政壇和中國民間被傳為美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