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其邁 |
陳其邁:台灣的南北差距其來有自
台灣的南北差距,其來有自,不是從國民黨時代開始,早在日據時代就開始了,日本人當時經營台灣的一個策略:台北市是經濟、政治中心,高雄充其量是一些工廠和軍事基地的用途。所以從日據時代開始到國民黨接收台灣到早期國民黨執政,對於南台灣的想法是認為高雄是比較屬於工業的、有一點把它當作一種殖民地式的經濟剝削,包括國民黨最引以為傲的台灣十大建設,就污染的一些工業例如中油、中鋼、中船丟在高雄。
雖然這幾年政黨輪替有一些變化,但整個產業的發展結構其實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到今天為止,高雄市的排碳量是全球最高的城市;從二氧化碳排碳量的多寡可以看得出來高雄地方的整個產業活動狀況。當時的執政黨國民黨是把南部定位成輔助台北市或北部地區發展的腹地。所以對高雄來說,沒有一個以南部為中心的考量。
要站在國際接軌的高度思考南台灣的出路問題
台灣區域發展中的南北平衡問題,人們很容易陷入認為是一個台灣內部的問題,是牽涉台灣內部資源配置的問題,南北差距多少等等。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是一個外部挑戰。從竹科、中科、南科的發展經驗來看,這些年台北都會之所以能夠提升在城市或區域的競爭力,擴大跟高雄差距,是因為台灣北部地方掌握了機會,在整個資本全球化的流動裡面,能夠跟全球市場結合。
台灣很多人在談論南北失衡和城鄉差距問題時,都認為是台灣內部資源分配的問題,常常忽略掉南台灣所面臨的一些外部挑戰,比如說高雄在整個台灣發展上扮演的角色是甚麼?因此,應該把南台灣的格局範圍拉大,思考南台灣或高雄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分工整合裡面應該扮演的角色,甚至在全球經濟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相對來說,南部的高雄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沒有能夠在資本全球化過程中掌握契機。所以,接下來,台灣南部要利用縣市合併的機會,抓住跟上全球化的腳步,包括今年1月1日開始的“東盟加一”,以及兩岸很可能簽訂ECFA的機會,在亞洲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積極的角色;南台灣如果再次喪失這兩次機會,是很可惜的事。
羅世雄:給產業比給建設項目更重要
剛剛其邁兄提到高雄或者說南部全球競爭體制下的角色或分工,我也一再強調城市的定位或南部的定位,我們不能關起門來想做甚麼,而必須衡量跟世只怎麼接軌;過去幾年確實給了很多建設,但也因為陰錯陽差,或者執行力低落,確實都還沒有動工,那也給我們重新思考的機會,如何使這些建設紮紮實實地發展成一個產業?如何避免大型建設項目最後淪為蚊子館?
所以,這裡必須思考的是,到底是要給建設還是要給產業?那未來“行政院”很多的像“六大新興產業”,或者南星計劃區重新的啟動,都一再的要去作所謂南北的平衡,也從到底南部需要甚麼、高雄需要甚麼的角度,來給所謂的資源,才能夠紮實讓南部有所謂的發展。
我還要強調,以高雄縣為例,哪怕局長可以侃侃而談談到很多的文化,但是高雄縣還是很紮實地做了很多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