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策展人:最後消失的職業 在中國晚30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04 00:12:52  


 
  中國好的策展人也都是帶有批評視角的。高名潞的每個展覽都與他的研究分不開。“我策劃的展覽不多,不超過10個,1989中國現代藝術展、Inside Out、極多主義、墻、無名、公寓和意派等,還有前衛四人和全球觀念主義等。”而其中他比較滿意的就只有中國現代藝術展和巡展了好幾個國家的 “蛻變與突破——中國新藝術展”(Inside Out),因為這是藝術批評的實體展示。

  侯瀚如是1999年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策展人,也是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策展人之一。可他更願意被稱為批評家。“我做的展覽針對各個條件不同的地方,絕大部分都和現場發生關係。”侯瀚如認為策展人首先要懂專業、懂藝術,構思有意思的、合乎文化語境需要的計劃,具體組織、研究藝術。“不是批評家做什麼展覽?對藝術沒有看法做什麼展覽?”侯瀚如認為國內策展很蓬勃,但最關鍵的是學術深度欠缺。“策展人對國際的了解不夠,絕大部分還是中國藝術家展。沒有廣泛的國際視野和深入的研究。”侯瀚如說。

  批評家王林2007年在廣東美術館策劃的“從西南出發”反響不錯。他告訴《新周刊》:“策展和批評是兩個相交的圓。策展是批評的實踐活動,我只願意在兩者重合的範圍內做策展人。”

  正在籌備今年3月廣東美術館個展的張小濤說,大多數藝術家缺少批評家具有的理論體系和知識建構,因此策劃的展覽往往很碎片化,缺乏視覺的邏輯和思想譜系。“優秀的策展人應兼具批評家的思想,他們能把藝術家想不到的東西提升出來,把碎片重組在一個有序的結構裡。”

  2008年,巫鴻為張小濤策劃了個展“微觀叙事”,準備了兩年,文獻就編了一年多。“西方的策展人更注重細節,如:作品和展場空間的融合、文獻編輯、版權。中國策展人更注意文章、概念,不注重展場和空間。巫鴻先生更像西方的策展人。”張小濤說巫鴻從訪談、布展、研討會到文獻都非常細致。

  行為藝術家馬六明和國外策展人接觸多。他發現就算國內的雙年展,策展人和藝術家溝通也很簡單。1996年他第一次去國外參展是日本國際行為藝術節。“方案溝通非常多,作品怎麼實施,甚至想辦法幫我辦到簽證。”1999年塞曼來北京邀請馬六明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花了一個下午坐在他工作室看行為錄像帶,也許國內策展人還缺少這股認真的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