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處理好短期和長期兩方面關係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既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應急之舉,也是推動科學發展的長遠之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注意遠近結合、標本兼治,既克服短期困難,又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為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調結構、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是2009年政府工作堅持的重要原則;大範圍調整振興產業,大力加強科技支撐,是“一攬子”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年多來,政府工作及成效深刻昭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既是立足當前渡難關的過程,也是推動發展上水平的過程。一是“三農”工作得到明顯加強。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支出大幅增加,大幅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啟動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繼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大扶貧力度。這些政策措施鞏固了農業農村的好形勢,我國糧食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實現連續6年增產。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三次產業結構得到改善,服務業比重有所提高。鼓勵企業加快技術改造,下大力氣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淘汰了一批落後產能。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積極支持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促進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三是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扎實推進。大力支持重點節能工程、循環經濟等項目,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推進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強重點流域、區域污染防治和工業廢水廢氣廢渣治理,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十一五”前四年累計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4.38%,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9.66%和13.14%。四是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區域發展呈現布局改善、結構優化、協調性提高的良好態勢。五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推進。增值稅轉型全面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順利推進,國家開發銀行商業化轉型和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扎實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實施,創業板正式推出,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有序開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穩步進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
中央提出,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衝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衝擊。這個論斷是科學的、正確的。必須看到,雖然我國經濟實現了較快發展,但離科學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緊迫任務。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今年政府的各項工作,都體現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這既是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的迫切需要,也是冷靜思考和規劃未來做出的科學部署,是今年處理好短期和長期兩方面關係的核心。貫徹這個要求,必須堅持把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作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把深化改革開放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動力,做好以下各項具體工作。一是繼續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我國是製造大國,但不是強國,我國產業規模已經很大,但總體上技術水平還比較低,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間很大。必須繼續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促進企業兼並重組,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全面提升產品質量。這是我們建設現代化強國必須持之以恒做好的重要工作。二是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著眼未來的重大戰略部署。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科學創新的方向,也代表產業發展的方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有所作為。當今世界,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信息網絡和高端製造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我們要積極參加到產業革命的新潮流中去,選擇其中若干重點領域作為突破口,例如,推進新能源汽車、“三網”融合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等等,力爭早見成效,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三是統籌城鄉發展和強化農業農村基礎。我國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解決“三農”問題,從根本上說,在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這也是擴大內需的巨大潛力所在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抓手。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農村改革,毫不動搖地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要統籌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發揮城市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非農產業和農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鎮集聚。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有計劃有步驟地解決好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和生活問題。必須看到,即使將來實現了城鎮化,我國還會有大量人口生活在農村,我們要繼續增加農村生產生活設施建設投入,讓農民有一個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四是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促進就業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小企業絕大多數是非公有制企業,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是增強經濟發展活力、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係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近年來我們出台了不少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但還不完善,落實也不夠有力。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繼續落實財政對中小企業支持政策,加強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五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服務業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緩解能源資源約束、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也是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更多地吸納就業、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要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現代製造業有機融合;大力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積極拓展新型服務領域;加快構建和完善以生產銷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生產生活服務體系。六是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能源、資源、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成為普遍關注的世界性問題。這些年我國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還有不少困難。中央已經提出到2020年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要切實增強做好節能減排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工業、交通、建築為重點,大力推進節能,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七是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這是我國現代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有利於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也有利於縮小地區差距,實現我國經濟協調發展。要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重點抓好西藏和四省藏區、新疆經濟社會發展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在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解決各地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重在扭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增強發展的協調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八是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改革是破解發展難題的根本途徑,只有加快推進改革,才能從根本上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促進科學發展,才能全面提升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與活力,不斷增強競爭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要抓住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繼續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進一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推進壟斷性行業改革,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健全金融體系,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我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除了經濟體制改革,還要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其他各領域的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