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論調希望把中國看作“夥伴”和“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在此支撐下的美國對華政策以接觸和合作為主要特征,主張建設性地對待中國的崛起,以結構性的安排應對中美結構性矛盾,用國際框架來規制中國發展,使之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正在崛起的大國”,甚至呼籲美中“同舟共濟”。新世紀以來,這一政策傾向在美國外交決策中的話語權重增加,但仍缺乏穩定和持久的影響力。批評者認為,中國仍然是一個被眾多內部問題困擾的發展中國家,即便中國政府有意願擔當全球責任,也會力不從心。同時,由於在價值觀、世界觀和思維方式上的不同,美中在經濟衰退、氣候變化和集體安全等重大國際問題上缺乏牢固的合作基礎,彼此在地緣政治、經濟合作和外交決策等方面的認知更是經常南轅北轍。
總體上,美國國內關於這兩種政策傾向的爭論越來越激烈,並直接造就了“中國威脅論”和“中國責任論”輪番登場的矛盾性對華政策模式,不僅有害雙邊關係的穩定,也為世界格局的和平發展增加了變數。
二、導致美國對華政策兩面性的原因
導致美國對華政策兩面性的原因複雜,但傳統支配性大國對新興強國“利用+防阻”的投機心理是導致這一政策模式的主因。一方面,考慮美中實力和影響力,美國迫切需要中國分擔責任、應對挑戰。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的規模和重要地位也給美國帶來了競爭與對抗的風險,結果又可能阻撓相互合作。美國的這種矛盾心理幾乎貫穿於其對華政策的各個主要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