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質疑和否定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各個側面
令人遺憾的是,危機中的合作未能從本質上改變美國人對中國經濟問題的基本看法。一方面,美國依然從根本上懷疑中國的經濟體制和結構,遲遲不願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有的學者片面誇大中國經濟結構中的問題,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奇怪的混合物”,其特點是雖然市場經濟體制已經成為經濟資源的主要分配者,但有時會產生極其腐敗或掠奪性的資本主義”。(普拉納布.巴丹:《建國六十周年:中國面臨的挑戰》,《耶魯全球化》2009年9月25日)有些美國人還擔心中國的這種經濟發展方式會對美國及全球經濟造成影響。同時,一些美國人認為,由於美中經濟模式的根本不同,過多強調雙邊共同經濟利益會給美國帶來危險,因為隨著中國變得越來越富裕,由政府控制的經濟領域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西方期待的政治改革就會越來越困難。因此,為了遏制中國的野心,美國不能過多地強調雙方的合作雙贏。有學者甚至認為美國過於重視中國風險巨大,因為中國積累的龐大外匯儲備遠非實力的標誌,而是過度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所產生的副作用。世界金融危機並未體現出中國國家主導型經濟模式的優越性,而只是美中兩國發現自己陷於相互妥協的合作之中。([英]戴維.皮林:《華盛頓面臨過於重視中國的危險》,《金融時報》2009年7月29日)
另一方面,一些美國學者堅持把美中貿易結構不平衡的問題歸咎於中國,並以此作為對華設置貿易壁壘的借口。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主席卡洛琳.巴塞洛繆認為,中國政府把美國旨在保護國內就業崗位或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任何行動都描述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非常荒唐,因為前者本身就是一台“貿易保護主義機器”。中國政府集中管理經濟,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擴大出口和建設由國家嚴密控制的巨型跨國公司;中國的“五年計劃”確定了對國家經濟起重要作用的鋼鐵、信息技術、航空和電信等關鍵產業,並利用各種各樣的補貼、稅收優惠、對外國股權的限制、市場壁壘以及人為壓低貨幣幣值等方式加以扶持和保護。也有一些人對中國進行產業整合、確保國家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安全的努力發起攻擊。有學者稱,由於認識到了獲得低價原材料對於保持中國經濟增長和捍衛政權合法性的重要性,中國當前正在以出口征服全球、以脅迫的方式控制世界自然資源(包括中國國內的稀缺資源)。對於這兩種危及政治主權的全球化方式,亞洲國家應該聯手“抵制中國為了自身目的而各個擊破並篡改既定規則的努力”。(安德魯.希勒:《中國悖論》,《華爾街日報》2009年8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