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玫:
縱觀人類文明的歷史,每一次新的飛躍都是由思想革命作為先導的。只有人的觀念的進步,才會有社會的前進。古今中外的文明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不幸,一種文明的衰落,歸根到底是因為失去了思想的驅動力。所以應該看到,在今天飛速發展的物質社會中,如果缺失了人文精神,也就必然缺少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雷達:
我有一個比較固執的看法:傳統文學這一塊,或叫純文學,要能夠在時間之流中站得住,決不是倒向市場化、類型化、時尚化、網絡化,用通俗文學的某些元素所置換。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更加堅守純文學的審美立場,並且接受經典化的洗禮,才能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存在下去。現在有種說法,說是唯有“深層次的媚俗”,才是文學的唯一出路。對此我表示懷疑。對大多數寫作來說也許需要這樣,但文學的生命卻在於向經典化的攀援。
大自然的萬物才是最有個性的,而機械和電子產品卻是千篇一律的。社會越是向物化發展,人就越是需要傾聽本真的、自然的、充滿個性的聲音,以撫慰精神,使人不致迷失本性。文學有沒有動人心魄的力量,能否被時代人心長期需要,就看它能否不斷發出清新而睿智的獨特聲音。
我預計,快餐文化一定會更盛行,但真正的文學不該是一只熱狗加一杯冰激淩。大多數人不再相信永恒是可以理解的,但倘若連作家自己也不相信永恒了,那將是文學的悲劇。文學無疑要被數字化、複制化、標準化、網絡化的汪洋大海所包圍,這是原創性被消解、個性被削平的最大威脅;而藝術一旦失去了富於個性的表達就不再有魅力了。
王兆勝:
作家的創作需要質樸無華,也需要誠實懇切,還需要感恩之心,更需要天地境界。要能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美好的詩意,在凡人瑣事中發現高尚的審美境界,從而增加文章的廣度、深度和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