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6日電/香港明報刊登南方朔的文章說,昨日下午2時至4時45分,兩個多小時內,台灣舉行了有史以來首次“世紀大辯論”——政府領導人馬英九和在野黨主席蔡英文針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展開辯論。
這次“雙英辯”,無論馬英九或蔡英文,可以說表現得都相當不錯,馬英九出身哈佛,又有執政之利,當年佔了比較有利的位置;但蔡英文出身康奈爾碩士,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又曾擔任過“陸委會主委”及“行政院副院長”,對大陸事務及國際經貿談判非常專業,也不是低手。這樣的兩個人進行辯論,當然意義非比尋常。根據總體的辯論印象,我們可以說﹕
(一)馬英九在辯論中,把要簽ECFA的必要性確實做了比較清楚的表述,但蔡英文乃是行家,她能從較高的戰略高度看這個問題。因此我們可以說,“雙英辯”很難遽下結論說誰贏誰輸。但可以肯定的是,台灣的藍綠群眾,都更清楚的掌握到了贊成或反對ECFA的理由。
(二)這次辯論之後,我們不能認為台灣在ECFA問題上有向中間集中之勢,反而會分歧甚或對立更大。在本文截稿之前,親綠的“三立電視台”語音民調,認為蔡英文表現較好的達3.2萬人,認為馬英九表現較好的則只有2600人,比例為12比1;但親藍的“中天電視台”語音民調,認為馬英九表現好的為4.6萬人,認為蔡英文表現好的只有1.3萬人,為3.5比1。台灣的民意通常都受到特定立場媒體的意見所左右,這種媒體在做意見調查時也經常會灌水,俾替自己這邊的立場造勢,由辯論會後這種不太有真實代表性的語音民調,至少已顯示出,“雙英辯”認為孰贏孰輸的多半都隨原先就有的立場早就心有主見,辯論所發揮的溝通說服作用其實極為有限。
因此,雖然人們常說“真理愈辯愈明”,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真理幾乎永遠不可能透過辯論而產生,辯論只會讓人們強化了原有的意見。
但做為一個讀書人,我們卻也不能那麼犬儒的看待這場辯論,而是必須用理解的態度看雙方的表現,特別是要注意去解讀雙方語言之外的更深邏輯與思維方式。根據這樣的觀察,我對馬英九和蔡英文這兩人其實都給予相當不錯的評價。
首先就馬英九部分而言,在過去一年裡,馬英九在強力推動ECFA,但儘管花了龐大的文宣經費,效果其實並不佳,台灣大多數人民依然不知道ECFA是什麼東西。正因形勢所迫,大家都要求把問題說清楚講明白,於是媒體遂一致要求來場“雙英辯”。對此,馬英九一度拒絕,接著又要推給“行政院長”吳敦義代打,最後是輿論強烈抨擊,他才勉為其難的同意“雙英辯”。為了這場“雙英辯”,他反反覆覆的搞沙盤推演。他能尊重輿論而上陣,這一點就頗值得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