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關係仍將維持振蕩上升的基本趨勢 |
中評社╱題:中美關係在振盪中上升,作者:劉飛濤(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中美關係此番震盪的幾大特點
進入2010年以來,中美關係先後經歷了穀歌事件、對台軍售、奧巴馬會見達賴等一連串事件的衝擊,與去年聯手中國“同舟共濟”應對金融危機的做法相比,今年奧巴馬政府的行為則像是“過河拆橋”,中美關係似乎仍然沒有跳出時冷時熱的怪圈。
事實上,中美關係的此番震盪確有不同於以往的幾大特點:
首先是先升後降。先升主要表現為中美關係在戰略層次上的提升。2009年奧巴馬政府執政以後,中美關係實現平穩過渡,兩國升級創建了新的戰略經濟對話機制,奧巴馬訪華推動兩國關係在“戰略再保證”意義上進一步提升,其後出現反復。
其次是來勢兇猛。穀歌事件、對台軍售、會見達賴等幾大摩擦事件在兩個月的時間內集中爆發,中美關係驟然降溫。
第三是振幅小於預期。奧巴馬政府對台軍售並未包含潛艇、F16-CD戰鬥機等攻擊性裝備,奧巴馬在會見達賴時亦保持低調;同樣中國方面的反應更顯適度有節,中國沒有完全中斷恢復不久的中美軍事交流,亦沒有中斷雙方的人權對話,中美關係並沒有像以往那樣陷入穀底。
第四,轉圜迅速。正在人們對中美關係的前景有理由擔憂的時候,先是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和奧巴馬總統本人向中國釋放善意信號,接著是中國宣佈胡錦濤主席將參加華盛頓核峰會,並與奧巴馬總統舉行兩人的第四次峰會,美國財政部則宣佈推遲發佈有關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報告。中美關係短期內便出現轉圜,又給人柳暗花明之感。
美國戰略守成思維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
就美國方面而言,其一系列對華動作都折射著戰略守成思維的深刻影響。所謂戰略守成思維一般是指國際體系中霸權國的權力和利益經過極度擴張和絕對上升之後,無論轉入相對平穩發展還是相對衰落階段,霸權國總是試圖無限延續甚至是繼續擴大其霸權優勢的一種心傾向,在行為上仍然保持出霸權鼎盛時期的習慣或特定傾向。
上世紀末,美國新保守派曾提出“新美國世紀工程”,目標是在21世紀維持美國的霸權地位和單極世界格局。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受“9·11”事件、伊拉克及阿富汗兩場戰爭,尤其是2008-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和衝擊,美國的軟硬實力受損,一超地位繼續下降;與此相對應的是,以金磚四國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無論從東西還是從南北方向上衡量,都比以往變得更加平衡,世界多極化趨勢比以往更加明朗清晰。
在此龐大恢宏的國際政治格局變動的背景下,美國對外戰略中的守成思維日益濃重。2009年,以“變革”為旗號的奧巴馬總統上臺後,拋棄前任布希政府單邊主義政策,在策略上放低姿態,與世界各類國家展開接觸。然而,奧巴馬畢竟是美國主流文化孕育的、代表和伸張美利堅民族利益的美國總統,其對外戰略不可避免地受到戰略守成思維的影響和塑造。在2010年國情咨文中,奧巴馬曾高調宣稱,美國不會接受世界第二的地位,使其戰略守成思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
戰略守成思維本質上就是一種優勢保守思維,這在中美關係的戰略、安全、經濟、政治等諸多層面均有明顯的痕跡或體現。
就戰略層次的中美互動而言,美國對華政策和行為總是滯後于對華戰略認識及定位的提升,兩者總是存在顯著的落差。美國對華戰略守成思維的上升,是伴隨著中國持續崛起的進程不斷提升的,尤其是在認識到中國的崛起不可阻擋之後。2005年,美國時任副國務卿佐立克提出了“利益攸關方”的概念,意思是美國將接受並致力於影響和塑造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和道路,使中國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中美雙方同意致力於推進“建設性合作關係”,但在對華政策的實際層面,更多的是強調中國發展的不確定性,因此無論在雙邊關係,還是在同盟策略上,仍把防範中國作為對華政策的底限。2009年奧巴馬政府上臺後,通過國務卿希拉蕊訪華,兩國關係實現平穩過渡,雙方同意共同努力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進而提出“戰略再保證”的概念將中美之間的戰略關係具體化,其大意是美國歡迎一個繁榮強大的中國參與國際社會,但中國必須向國際社會保證中國的崛起不以損害美國及其盟國的利益為前提。在此,“戰略再保證”概念仍然是一個不等價的交換模式,即美國用空洞的姿態換取中國方面行為和政策的保證。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雙方發表了《中美聯合聲明》,雙方不僅“重申致力於建設二十一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還表示將“採取切實行動穩步建立應對共同挑戰的夥伴關係”,並對相互尊重彼此領土與主權的完整與統一做出鄭重承諾,實際上是對“戰略再保證”概念的片面性進行了修正。
但是今年一月,奧巴馬政府宣佈重啟對台軍售案,決定向臺灣出售包括愛國者-III和黑鷹直升機在內價值64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如果說,對台關係法、維持兩岸軍力平衡是美國歷屆政府對啟動對台軍售曆久未變的藉口,那麼這次奧巴馬政府恰恰是拿以往政府對台軍售的先例來為本次對台軍售進行開脫。從一定意義上講,奧巴馬政府的說法有情可原,因為畢竟該軍售法案是前任布希政府的遺留產物,但從本質上說,奧巴馬政府真正不願放棄的是美國在台海問題上佔據的優勢權力和操控地位。今年二月,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薄瑞光在關於美國對台政策的一場演講中著重批判了《美國對台關係法》過時論,強調美國仍將長期堅持對台軍售政策。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在對斯坦伯格和貝德3月初的訪華進行評價時稱,“該二人的訪華行程本是為更加廣泛的議程,但他們每到一處所聽到的一是臺灣問題,二是臺灣問題,三還是臺灣問題。難道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利益有任何變化嗎?”實際上,葛來儀道出了問題的實質,即在涉及實際利益問題上,美國還沒有向中國作出讓步的任何準備。美國提升對華戰略定位與其現實政策的差距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如果說對抗金融危機的迫切需要使奧巴馬政府上任以來的中美關係的磨合期延後,那麼美國對華戰略認知與現實政策的落差才是中美關係反復的內在根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