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國務院關於加強和規範各地駐京辦的意見下發以後,馬甸南路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些縣級駐京辦悄悄摘下了牌子。有的牌子還在,可是裡面已經人去屋空。
不過,許多人對此並不樂觀。那位原省級駐京辦老主任就說:“有需求,才會有各級駐京辦。以後,縣裡有事不還得往北京跑?我看不會真正撤,或者先撤以後慢慢再回來。”這位老主任認為,許多事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次規範清理恐怕也會是這樣。況且還有許多帶有駐京辦工作性質的機構根本沒有注册,或者沒有自己長期固定的辦公地點,這部分就無所謂撤與不撤。這樣下去,結果就會是,一部分白(注册的)變成黑的(沒注册的),而黑的照舊黑。
網上辦公難替駐京辦跑項目
李罡最近很忙,他的電話經常有媒體記者打進來。因為他創辦的邸訊網成了大家試圖了解駐京辦去留的一個渠道。這是一個應運而生的網絡媒體,同時還有一份紙質報刊,每月一期的《駐京信息》,李罡擔任社長。
“駐京信息——駐京機構自己的報紙”,這是李罡給自己報紙的定位。邸訊網的名稱則來自古代為地方官員提供朝政消息的邸報。
李罡說,他們建立網站的目的是給在北京的各類駐京機構提供一個平台,橫向聯繫、交流信息,做些理論研究,共同推動各地的區域發展,也推動駐京辦這個特殊行業的有序發展。不過,今年1月國務院發布規範駐京辦的意見後,這個網站又有了新用途和發展增長點。
“現在已經有幾個地方的縣駐京辦主任找到我們,希望我們開辦地方頻道,以‘某某縣’之窗的形式反映某個縣的風情、特產、文化、同鄉聯誼,從而起到宣傳和招商引資的作用。”李罡說這是縣駐京辦在主動尋找轉型方式,也符合國務院秘書長馬凱明確提出的要求——“各級行政機關要轉變工作方式,改進工作作風,大力發展網上辦公和咨詢服務,為駐京辦事機構規範運行創造良好環境”。
規模化的展示、交流、溝通,這確是網絡可以達到的目標,不過,這也只是駐京辦工作職能的一部分。
“駐京辦是體制的產物、時代的產物。駐京辦也許存在一些問題,但不是駐京辦本身造成的。改成網上辦公是可以起到一部分作用,但是無法取代全部功能。” 這是一位西部某省某自治州駐京辦主任的觀點,他在北京幾年,對於駐京辦功能最大的體會就是團結鄉親、服務家鄉,“家鄉的一些人在京務工、求學,口音都是一道坎,有時遇到難處,來到駐京辦坐坐都能給他們安慰。”
鄭煥明,曾任北京市經濟協作辦公室主任,負責全國各地駐京辦事處審批及管理工作,他認為:“現在信息是暢通了,但只了解信息還是不夠的,還得接觸,還得當面談,地方政府還要向上級申請項目。部委都聚集在北京,他不來北京,去哪裡?撤了駐京辦,他還會不斷派人來,因為項目總得有人跑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