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權——分立的財產得到承認,標誌著文明的開始(P129);物權本身也是基本的人權(P130);
精英——如果只靠著“英雄集團”來為中華文明延續香火,萬一遇到張賢亮小說《一億六》里那種“有精英,無精子”的尷尬,中國將如何是好(P69);精英理應謙卑,不要太低估社會的智商(P91);
利益團體——一些利益團體通過對社會資本的操作同樣可能形成一種對公眾的合謀(P101);
市場和商業——市場因素進入大學顯然不是壞事,更不必然導致大學使命與大學精神的喪失(P102);什麼時候政府對工商業控制減弱,民族工商業繁榮,這個時候一定是民間社會空間較大、新聞相對自由的時期(P115);
知識——任何一個國家只可能通過知識尋求解放(P244);只有以知識為信仰,一個社會才能取得腳踏實地的進步(P250);
合作與對話——衡量人類進步的兩個重要價值是獨立與合作(P100);政治力量與政治對話避免了社會與國家之間的衝突與動蕩(P359);
開放——在有封閉走向開放的路途中,中國同樣經歷著由“宣傳統治”到“新聞執政”的轉變(P290);我們感謝互聯網及互聯網精神,並一起見證中國公民探尋真相的能力的崛起(P299);
增量歷史——草色遙看近卻無,歷史的波瀾壯闊,無不源於日常的積累與生長(P17);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P130)增量歷史的意思是指,面對歷史與未來,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多做“歷史的加法”,既為還原歷史,也為盤活歷史的存量、謀求歷史的增量(P258)。
熊培雲極力推崇胡適,從以上的種種論點中無不可以看到胡適思想的影子——“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多研究些問題,少談寫主義”“充分西方化”“教育破產的救濟方法仍是教育”“憲政是憲政的最好訓練”“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通過對以上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互聯網等領域的思考與分析,熊培雲“重新發現社會”的大脈絡清晰起來了。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到莫爾的太陽城,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烏托邦。重新發現社會的過程,也可以看作是熊培雲構建自己心中的烏托邦的過程——今日中國,最真實的民意是希望能夠走上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和社會公民化(P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