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日電/《光明日報》文章:“聯合國世界文明對話:儒學能為文明對話提供什麼?”,全文如下:
長期的博弈偉大的責任
許嘉璐:不同文明間的對話,是當前世界文明一元化和多元化兩種主張和趨向博弈的產物。各種文明都要走向世界,自古已然。工業革命以後,各種文明走向世界的力度加大了,例如十八、十九世紀歐洲自視為世界中心,“殖民運動”夾裹著基督福音向世界各地強行撒播和滲透;延至20世紀,美國接替了歐洲“世界中心”的角色,繼續推進世界文明的一元化。二百多年來,弱勢國家和地區只能不自願地、被迫地承受著自己傳統被扼殺、鄙棄、遺忘的殘酷現實。另一方面,文明一元化實施強大壓力的同時,也自然孕育並激發出堅持傳統、抵制文明移植的巨大力量。人類的文明從其發生之時起,就是多元的;多元是文明自身的天性。只要真正渴望人類和諧的人們堅持不懈地奮鬥下去,世界一定會有不同文明和諧共存共榮的一天。
如果能夠超越意識形態和國家、民族、地區、社群之間在物質利益方面的矛盾這一狹小的視野來審視當代世界的特征,那麼,所有的國家、民族、地區、和社群,所面臨的困惑和痛苦有著相當的一致性。因此,不同文明間的對話,不應該只是被文明一元化所折磨的弱勢國家、民族、地區和社群的需要,其實也是發達國家、霸權者、富豪和強勢群體的內在需求,雖然他們未必真正認識到了這一點。獲得不同文明對話之益的,將是整個人類。
中華文明在世界不同文明對話中應該而且必然有所作為,有所貢獻。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向以極大地包容、注重和諧、酷愛和平著稱;我們有著保證了中華民族獨樹一幟地保持幾千年一統和穩定的文明因素和豐富經驗。中華文明的內涵,的確有許多可以作為其他文明的參考,用來補充、糾正、制衡現在統治著全人類的西方文明,以便人類在未來共同創造出能夠真正促進自身進步,保障地球安寧與和諧的新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