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對話要注重文化淵源的探尋
王志民(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不同文明之間差異的比較,有兩個方面尤顯重要:其一,要放在同一歷史的斷面。這樣,其相互的聯繫及差異性才有顯現的基礎和著力點。我們從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對軸心時代不同文明比較與聯繫中,會受到很好的啟迪。
二是文明的對話要注重文化淵源的探尋。就儒學而言,這對於把握其文化形態的特質至關重要。孔子思想的形成從大的方面講,一是歷史文化淵源;二是區域文化生態的淵源,二者又是有密切聯繫的。集三代文化之成的周文化,應是孔子思想形成的重要來源。而周之“禮樂”文明,實則由周公創制與發展。而魯國為周公之封地。“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魯國集周文化之大成,獲得了“周禮盡在魯”(《左傳.昭公二年》)的稱譽。從這樣一個具體的文化生態,來理解孔子思想的形成和儒家文化的產生,就會找到一個深入解讀的切入點。春秋戰國也是一個區域文化大放異彩的時代。孔子思想的形成,從地域上講,是以吸收齊、魯為代表的夷夏文化的融合。
儘管我們還可以從多個方面去探討儒家形成的根源,但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從一開始即是中國早期文明精華的集聚,由此來理解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儒家文化的源遠流長,並成長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就不難理解了。
胡占凡(光明日報社總編輯):在全球化這個時代背景下,不論對話的人來自或者代表哪一種文明,大家都承認文化的多元性和人類創造的多樣性,都努力發揮各自文明的智慧,並且努力使這些智慧相互融匯,彼此貫通。這一點,在21世紀的今天,正在成為全球共同遵守的知識準則和價值定律。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中國人,對這個知識準則和價值定律的認知,有著我們自己的路徑。《尚書.堯典》里說,“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九族”制通過“克明俊德”把散漫的個體血緣親屬和諧成一個整體;在此基礎上把一姓和百姓和諧成一個整體;再然後,把國與國和諧成一個整體。
怎麼樣才能和諧成一個整體呢第一,由內及外,從自家做起。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第二,九族、百姓與萬邦三位一體,和諧共榮。第三,和而不同,尋求九族、百姓、萬邦之間的共性、共識,建設命運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