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胡適如何點評魯迅張愛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04 16:40:18  


  從胡適一生寫的作品看,純文藝方面的,數量並不多。新詩“嘗試”一番外,小說、戲劇等體裁屈指可數。可他畢竟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對於新文學家及其作品,予以評騭,自然難免。他於作家及作品的臧否,有些雖然尋常,可許多卻頗有見地。這裡,我們暫時擱下他對新詩人及作品的看法,僅從零散的相應內容中,鈎沉出他的一些言說,以見當時的文藝狀況及人物情態。

  一

  胡適對周氏二兄弟的作品,一直就比較欣賞,評價頗高。在1922年8月的一篇日記里,胡適曾說:“周氏兄弟最可愛,他們的天才都很高。豫才(按:魯迅)兼有賞鑒力與創造力,而啟明(按:周作人)的賞鑒力雖佳,創作較少。”胡適這裡說周作人的創作較少,應該是指小說之類,他的小品文,數量並不少。

  在當年早些時候,胡適寫了一篇重要論文《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說到當時新文學的成績,因為起步未久,胡適的估價並不高。可就在這估價中,唯獨對周氏兄弟青眼有加:“短篇小說也漸漸的成立了……但成績最大的卻是一位托名‘魯迅’的。他的短篇小說,從四年前的《狂人日記》到最近的《阿Q正傳》,雖然不多,差不多沒有不好的。”注意,新文藝小說創作成績,這是唯一提到作家的地方。這唯一,給了魯迅。

  那麼,散文方面呢?“白話散文很進步了。長篇議論文的進步,那是顯而易見的,可以不議。這幾年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發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這一類的小品,用平淡的談話,包藏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的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對於此類小品文的特征概括,頗為準確,對於周作人文字的評價,真正不低。小說、散文兩個大類,在胡適眼裡,由周氏二兄弟各自領軍。這一方面符合實際,同時可以見出胡適對二人文學才能的特別看重。

  因為政見未合,魯迅與胡適,後來便由少來往發展到魯迅常常地嘲諷或調侃胡適的地步。可在1929年,胡適應教育部之邀,起草了一份“高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第二次草案”。其中“選讀名著舉例”里,除《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古典文學外,署名現代作家作品的,只有一個“魯迅的小說集”。這樣的位置,實在顯現了胡適對魯迅創作成績的推重。

  其實胡適與魯迅,在古典文學研究方面,是有過頗為相得的相互借重的。胡適對魯迅在這方面的評價,也值得拈出。胡適在1928年寫的《白話文學史》的“自序”里這樣說:“在小說的史料方面,我自己也頗有一點點貢獻。但最大的成績自然是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這是一部開山的創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嚴,可以替我們研究文學史的人節省無數精力。”

  比起魯迅,胡適與周作人的友誼,保持得要長久的多。兩人後來有詩詞唱和,更有抗戰初期胡適從倫敦以一首詩作,勸周作人盡早離開北平去南邊,可惜周作人以家累為由沒有聽從忠告,終於落得渾身沾滿污泥。在當時,文人間是不作興當面相互恭維的。可由衷之言,有時也不能不發。1936年元月,胡適在複周作人的一封信中,對周的文章,說了這樣幾句:“吾兄自己也是有心人,時時發‘諄諄之言’,但胸襟平和,無緊張之氣象,故讀者但覺其淡遠,不覺其為‘諄諄之言’。此是涵養功深,不易學到。”胡適說的是周作人文章的長處,讀者大都是這樣感受的,所以寫在信中,也並不覺著什麼不當。

  二

  除去新詩,胡適對其他體裁文藝作品,發表的看法似乎並不多。即使偶有閱讀,記下來的評價也寥寥數語。可這數語中,常常有一些與今天別樣的判斷。例如1930年7月間,胡適讀到了茅盾的小說,在日記里留下了這樣的評價:“夜讀沈雁冰先生的小說《虹》,此書作者自說要為近十年中的壯劇留一記錄。前半殊不惡;後半寫梅女士到上海後的演變,似稍突兀,不能叫人滿意。此書未寫完,不宜驟出版。”《虹》是茅盾1929年所寫的一個長篇小說(未完成),雖較其他作家更擅長小說寫作,可此時的茅盾總體仍在探索階段,故作品給胡適留下了這樣不成熟的印象。日記後面,胡適還加了判斷:“作者的見地仍不甚高。”讀了《虹》之後,胡適大約為了印證看法,又取來茅盾另一部《幻滅》來讀,結果看法更差:“此篇淺薄幼稚,令人大失望。”

  第二天,胡適接著讀了《動搖》和《追求》兩篇。此兩篇與《幻滅》,是三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出版時總名為《蝕》:“讀沈雁冰的小說,《動搖》與《追求》。《動搖》結構稍好,《追求》甚劣。”胡適在美國留學時,曾讀了大量西方小說,留有印象,成了他後來評價國內新小說的基礎。當時新小說還處在探索階段,茅盾初期小說給胡適的不良印象,應該可以理解。

  茅盾而外,胡適還讀過曹禺的劇本,並在日記中記下印象。那是1937年2月的舊曆除夕,當天來訪客人很多,可到了晚間,胡適卻拿起了曹禺的東西來讀。“讀曹禺(萬家寶的筆名)的《雷雨》、《日出》。楊金甫(按:楊振聲)贈此二書,今夜讀了,覺得《日出》很好,《雷雨》實不成個東西。《雷雨》的自序的態度很不好。”為何這樣看《雷雨》呢?胡適略加探討:“《雷雨》顯系受了Ibsen、O'Neil (按:易蔔生、奧尼爾)諸人的影響,其中人物皆是外國人物,沒有一個是真的中國人,其事亦不是中國事。”胡適到底博覽群書,一眼便看出曹禺受到易蔔生及奧尼爾的影響。大約由於這種影響,20歲出頭的曹禺沒有從其中跳出,所以劇情雖動人心魄,可胡適卻以為其中人物不是中國人,“皆是外國人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