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香港中產階級觀察:公平是其形成的關鍵土壤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07 16:36:47  


  中評社北京6月7日電/《瞭望》新聞周刊發表特稿指出,中產階級大規模形成需具備兩大土壤:一是快速的經濟增長為個人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二是公正清廉開放的社會使多數人依靠自身努力向上流動成為可能。1970年代香港社會分層時的政策環境,對今天的中國內地具有鏡鑒意義。

  位於香港島北角一帶的太古城社區,是較為典型的中產階級聚集區,漫步其間會發現,區內密度會相對較低,樓群環繞間有相對寬敞的花園休憩地,社區內多西式餐飲店、咖啡館和休閑娛樂場所等。由此起步,《瞭望》新聞周刊走近了香港的中產階級。

  香港的中產階級形成於上世紀70年代,依據較寬的標準,目前中產家庭數超過香港全部228萬戶家庭的50%。採訪中,多位受訪者分析認為,1970年代香港中產者的大量產生得益於兩點:一是經濟飛速發展為社會各階層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遇;二是當時推行的一系列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政治經濟社會政策,使這種向上流動的機遇成為現實可能。

  也就是說,1970年代的香港,使各階層特別是底層依靠勤奮努力和聰明才智去改變命運成為可能,門第裙帶等不再是底層向上流動不可逾越的鴻溝。

  而中產階級的大量形成,無論對穩定社會、緩和矛盾,還是促進消費、形成奮發向上的主流價值觀,都具有相當正面的價值。

  也正因此,1970年代香港社會分層時的政策環境,對於今天的中國內地具有鏡鑒意義。

寬標準:香港中產占比超過50%

  對於何謂中產階級,香港經濟學者和社會學者的標準有所不同。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教授雷鼎鳴認為,應以收入為主要標準,同時輔之以教育程度、職業和住房(香港的住房是最貴的資產)。依據這一較為寬泛的標準,雷鼎鳴認為香港的中產家庭至少占全港家庭的50%以上。

  而在香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看來,收入並非確定中產的主要標準。“在香港,月收入在2萬到5萬港幣(現1港元約等於0.87元人民幣)完全可以列入中等收入之列。但屬不屬於中產階級,還要看你的職業、學歷,生活消費方式及價值觀。”

  所以,呂大樂界定中產的最重要標準是其職業分類,即是否屬於行政、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士,是否具有中產共同的成長歷程。依此標準,呂大樂認為香港的中產家庭約占家庭總數的20%~30%。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眾所周知的高樓價,香港中產人均住房面積相對較小。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曾撰文稱,香港統計中的中產,只要有500平方英尺(不到50平方米)的住房就算達標,這與人們心目中“住洋樓養番狗”的生活有相當的差距。

  至於香港中產家庭的收入,有兩個來自香港統計處的資料可供參考:2009年第二季度香港雇員收入中位數為1.15萬港元;2008年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數為1.75萬港元(當年香港家庭平均人口為3人)。

  如果按雷鼎鳴50%家庭為中產的標準,現家庭月收入在1.75萬以上、受過高等教育、有自住房的香港家庭,都可歸入中產之列,但當屬香港中產金字塔的底部。

  雷鼎鳴告訴記者,香港中產階級的比例遠低於美國。根據美國的中產標準,家庭年收入在3萬~20萬美元即可歸入,依此,美國80%以上的家庭屬中產階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