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10日電/美國《僑報》6月9日載文《樓市必須結束“單一機制”》,文章說,從計劃經濟時代的“住房供給制”,到今天的“完全市場化”,中國樓市實際上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始終沒有形成一個有公有私的、層次分明的市場體系。若不改變這種“單一機制”,樓市就是一顆“定時炸彈”,不管怎麼調控,還將有引爆的那一天。摘要如下:
今年春節後,中國政府對房地產市場連出“重拳”,打壓過熱的樓市。目前政策效果正在顯現。然而,市場的低迷甚至停滯也讓地方政府和業界人士擔憂起來:一是,長此下去,今年的稅收肯定會受影響,地方原本吃緊的財政可能更加麻煩了;二是,打擊投機客,如何能不抑制正常的購房需求?如何保障那些目前或今後一段時期內,依然買不起房子的居民有房子住。
這種擔心並非沒有道理,以購買二套房為例,有不少人屬於改善型住房購買者,或者在異地工作的流動人口。在對二套房“一刀切”的信貸政策下,上述兩種消費者的需求就受到抑制。
另外,買房的人減少了,房價似乎有所下降,但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房屋租金卻全線上漲,有的高達5%至10%。這導致為嚴厲政策“埋單”的並非那些有錢的炒房客,而是以租房為生的低收入人群。
為什麼中國的樓市總是出現“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現象呢?為什麼在每次宏觀政策的調整中受傷的總是政府原本想保護的那個群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