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長期合作行動工作組”主席,來自津巴布韋的瑪格麗特女士以個人名義草擬了一份非正式報告“非文本”(non-paper),期望作為這個工作組的談判基礎。她指出:這不是要逐行逐段修改的“談判文本”,而是用來協調各國開展談判的工具。
這意味著,“非文本”只就事談事、聽取觀點,瑪格麗特也會根據討論反饋酌情調整文本,但顯然,這位哥本哈根後就任的主席並不急於讓各國進入短兵相接。
自去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協議》沒有納入正式談判的決議之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試圖將協議直接轉化成談判成果的努力一直受到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等拉美國家的堅決抵制。而那份在哥本哈根的最後兩天被擱置的正式談判文本,各國不斷增補到數百頁之巨,以至於最後過於龐大、事實上寸步難行。
這客觀需要新的談判方式。今年4月的首次波恩會議授權在哥本哈根中斷的兩個談判工作組——長期合作行動工作組、京都議定書工作組繼續組織後京都氣候條約的談判文本草案。
“長期合作行動工作組”因為同時涉及美國的減排目標、發展中國家的行動和應當得到的資金、技術等支持,談判內容千頭萬緒,火藥味十足。
雖然此次談判形式看來比較新穎,但這並不意味著各國會做出新的妥協。
6月2日,主席以提問的形式,希望動員各方跳出固有的思路,尋求靈活性,但最後大部分國家的代表還是選擇念一遍發言稿,然後昏昏欲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