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葉小文:中國文化怎樣走出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6-22 00:13:48  


 
  當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轉折的景觀是:國際間的經濟技術軍事競爭正顯現為“文化競爭”,或者說那種可見的國力“硬實力”競爭,已逐漸被更隱蔽的文化“軟實力”競爭所遮掩,對這個國際文化未來的大格局,我們不可不察!英國前首相撒切爾說過,中國不會成為世界大國,因為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此話提醒我們:中國文化不“走出去”,中國在世界上就只能永遠是“提籃小賣”的農夫。

  我們仍然還是個“大而不強”的大國,還需要若干年的韜光養晦,但也並非在文化的競爭、文化的輸出上無所作為。中國不應該滿足於人類物質生產加工廠的地位,需要重新認識自己在世界文化中的位置;中國應該有魄力和勇氣參與調整當代世界文明進程,應該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且要把這種聲音放大為國際的聲音;中國在爭取“物質現代化”的同時,要盡快實現“精神現代化”;中國在向西方學習、“拿來”了一個世紀以後,也要開始“送去”,讓世界了解我們的優秀文化,盡快結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單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現象。昔稱“紫氣東來”,今有“和氣東來”;人嘆“文明衝突”,我有“和風西送”!
 
  二、中國文化拿什麼“走出去”

  要有外殼、有載體,更要有內核、有神韵。這個內核和神韵,可以講很多,我以為,最基本的就是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代代相傳的“天下情懷”與“和諧理念”。

  第一,天下情懷。中華文化的基因裡,總有一股“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那麼“天下”何在?古人的觀察是“天圓地方”。君子立於天地之間,就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一度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理念,因而中華文明也一度成為率先崛起的先進文明。可惜,由於認識的局限,“天圓”的理念一度局限於“地方”的眼界,只看到了看得見的黃土,只看到了自己的大地。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輝煌,其基礎一度是以“陸權”政治為核心權力的全球地緣政治格局。作為歐亞大陸之間聯繫紐帶的絲綢之路,正是這種歷史輝煌的寫照。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惟一不曾中斷的文明。美國學者費正清認為這種“制度和文化的持續性,曾經產生了體現為氣勢澎湃和堅守既定方針的慣性”。外來者只有尊重和適應這種特征,才能在中國立足,與“天朝上國”一起,分享“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古老榮光。但曾幾何時,這種慣性成了不可救藥的惰性。封閉就要落後,落後只能挨打。中國在GDP處於世界第一位的時候,卻愚昧地實行“海禁”,從此走向衰敗。1840至清朝滅亡的70多年間,中國被資本主義列強攫取了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如果算上由外國勢力策動至清亡後外蒙古獨立而喪失的領土,共有30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喪失!中國早期改良主義代表人物鄭觀應,只能長歌當哭,以詩言憤:“一自海禁開,外夷勢跋扈,鴉片進中華,害人毒於蠱。鐵艦置炸炮,堅利莫能拒,諸將多退怯,盈廷氣消沮,割地更償費,痛深而創巨,何以當軸者,束手無建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