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北京的棗文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7-06 00:01:01  


  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棗樹和柿樹,是舊時北京四合院裡最常見的兩種樹。據老人們回憶,1949年前後,東西長安街以北的東城和西城,幾乎每個院落都有棗樹。

  周代燕國的國都位於今北京地區。蘇秦游說六國合縱攻秦,向燕文侯分析燕國的優勢是饒有“棗栗之利”。他說:“民雖不佃(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稱燕國為“天府”之國。金元兩朝均提倡種棗,北京城內街巷居民逐漸形成了栽種棗樹的風氣。元代出現了我國古代最早的棗專著《打棗譜》(柳貫著),書中記載棗名達73個。故宮珍藏的元人撲棗圖,是稀見的以棗為題材的古代名畫之一,反映了元代的種棗食棗之風。宣武區白紙坊有唐代古刹崇效寺,明代時周圍有棗樹千株,清康熙年間著名文人王士禎見每年棗花盛開,香風陣陣,便稱之為棗花寺,崇效寺才有了這個俗名。與他同時代的學者朱彝尊作有《晚過崇效寺》詩:“繚垣途轉曲,入寺淖初幹。尚有殘僧在,同尋斷碣看。白花秋細細,紅棗晚攢攢。更上荒台望,遙看五髻盤。”棗花寺是宣南士人重要的游憩題咏之地,到乾隆時僅存棗樹數10株,但棗林地名猶存。

  北京如此熱衷種植桑棗,與歷朝歷代提倡有關。金世宗完顔雍將種植桑棗列入田制,指定每戶必須栽種其地的十分之三,並且要求除枯補新,不能缺少。對不栽或栽不足數的嚴加處罰。直到明清,對毀壞棗樹或依仗權勢強占他人棗樹者仍嚴懲不貸。《昌平山水記》載:“今密雲多棗,小而堅實,北人重之。正統二年(1437),鎮守都指揮陳亨以占所部棗樹八百株,被劾奪俸。”

  清代北京曾有過兩次嚴寒,密雲、昌平所有棗樹都被凍死。由於城裡較溫暖的小氣候環境,棗樹損失不大。現如今,全市存活300年以上的古棗樹還有9株。西單民族大世界商場裡的古棗樹,已有近500年的樹齡,與山東慶雲縣周尹二村1300年的中國棗樹王、河南新鄭縣孟莊鎮栗元史村600餘年的老棗樹比較,它在全國可能名列第三。大興黃村鎮也有1株棗樹王,但樹齡比西單棗樹王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